对于社会人来说,与人共处和交往是不可避免的。而个人物质与精神利益的相对独立性,使其与他人共处和交往时难免会产生接触、碰撞,甚至冲突。社会有三种规范性措施来应对这种冲突:一是法律,它以强制力的形式,限制各方的不正当行为,维护各方的正当权益;二是道德,它主要以社会舆论的形式,引导和约束人的行为;三是礼仪,它主要以交往对象是否认同的形式,引导人的行为。
一般来说,人们喜欢相互间融洽地共处与交往,但法律所维持的只是底线,达到的是“不得不如此”的硬邦邦的结果。道德的约束力虽具有软性,但也迫使人服从,让人产生“理应如此”的心理。礼仪以感觉好的形式出现,达到“喜欢如此”的境界。
“礼”表达的是敬人的美意,“仪”展现的是表达这种美意的形式。爱美是人的天性,所以人总是按美的规律设计自己,这包括表达礼的形式,即仪。所以,礼仪规范是对人的美好形象的一种设计,施礼是对美的形象的塑造与展示。因此,应从重视自己形象和获得别人喜欢的角度与高度来对待礼仪。个人形象设计与仪容和服饰礼仪等的关系十分密切,高水平的个人形象设计无疑会为个人礼仪增光添彩。所以要学好礼仪,就必须同时学习形象设计,这正是本书将二者编为一体的原因所在。
本书的内容安排注重可操作性,目的在于使读者能较容易地掌握礼仪与形象设计的技巧和方法。需要说明的是,礼仪与形象设计的前提是个体心灵要美,心中敬人,礼仪才有真正的敬的效果。视礼仪与形象设计为一般的包装,表演性地去做,则是舍本逐末,会让人感觉虚假、浅薄和别扭。而只有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内外兼修,既把握原理,又注重方法,才可能达到理想的美好境界。
本书由主编郑彦离提出初步编写思路,全体编写人员共同商定内容体例。写作分工是:第1章,第2章21、22由刘瑛编写;第2章23、24分别由陈华、魏景霞编写;第3章31、32、33、35、36由王红编写,34由蒋明明编写;第4、5章分别由史丹丹、程燕编写;第6、7章由陈华编写;第8~10章由魏景霞编写。全书由郑彦离最后审改定稿。中州大学图书馆郭瑞协助进行编排,中州大学学生孙金辉协助制作部分插图,李晓雪老师对插图进行编排。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一些专家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自2009年出版以来,内容相关的一些社会情况发生了变化,主要有四个方面:①由于科技的发展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人们的仪容修饰更加注重健康选择和“似无”的效果;②由于人们的服饰观念日趋追求舒适随意,休闲便装成为多数人日常着装的主体;③网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更加密切,利用网络交流特别是利用手机上网交流更加普遍;④随着国际上人际交流和文化传播交流的频繁与普遍,礼仪的国际性成分越来越多。为适应上述情况变化,本书对原有相关内容进行了修订。修订分工是:魏景霞主要对第2章23、24,第6章,第7章72、74内容进行修订;郑彦离主要对第1章11、第3章36内容进行修改,同时对书中其他部分存在的个别过时内容进行修改,并对全书文字内容进行审查修正。
虽然我和参编者们对书稿尽心尽力,但由于水平所限,书中定有一些缺点和不足,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郑彦离
201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