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 言

国内学者在Electronic Government的翻译上,存在着“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之争。当然,随着认识的深入、研究的展开,国内学者逐渐统一了概念认知:电子政府是区别于传统政府而言的,是基于电子通信技术(ICT)架构的虚拟政府形态;电子政务则是相对于传统政务活动和内容而言的,是基于电子政府架构中的虚拟政府管理或者服务活动的统称。这两个概念相辅相成,相互依赖,其建设和运行将有效解决传统政府饱受诟病的行政低效率、机构臃肿、财政赤字、官僚主义盛行、侵犯公众权益等问题,转而满足社会公众对政府提高管理绩效、改善公共服务效能、实现公众民主参与等期待。从研究和学习的角度,当前学术界多数选择“电子政务”一词,用以表达多层含义:更高的服务效率、政府行政组织变革和民主参与。从公众日常接触和政府实践中要解决的突出矛盾来看,电子政务能更直接、有效、清晰地表达特有的属性、内容和价值目标。电子政府是电子政务的平台和基础环境,是实现电子政务的前提和依托,其功能和社会价值则是由“一系列法定授权的政务”体现出来的。因此,从我国政府管理创新和政务活动改革的角度来看,使用“电子政务”一词更适合、更实际、更有现实指向价值。

编者从2004年开始研究和从事电子政务教学工作,教学对象是公共管理专业本科生(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网络教育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以及MPA学生(当时的课程名称是“计算机信息基础”)。当时教学选用的教材主要是2002年前后由赵国俊、姚国章、徐晓林等老师编著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电子技术、流程设计、软件等,“电子”成为教学中心和主要内容。2006年底,全国MPA电子政务教学工作会议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召开,很荣幸,大会主持人徐晓林教授于当天下午专门给编者留5分钟,作主题为“关于电子政务教学和关注转向”的发言,主要是希望教材编著内容、教学过程和内容多转向研究和教授“政务”而非“电子”。因为广大MPA学生和公共管理专业本科生今后更多从事的是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工作,遇到的多是“政务”问题,技术问题只要会用、懂得操作就可以,这与绝大多数会开汽车的人不用学会维修汽车是一个道理。

在之后的教学科研中,编者力求在教学内容上,突出“政务”,重点研究政务新问题;在学术研讨和国内外会议上,多与国内外知名专家交流,吸收他们的最新成果;在教材出版方面,则厚积薄发,有幸成为吉林大学张锐昕老师教材编写组成员,承担电子政务法规政策部分编写;等等。2008年开始,编者在吸收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电子政务研究成果、出版教材的基础上,开始编写独立的教学体系,并且争取在电子政务的某些方面进行新的探索研究,提出了电子政务文化研究方向,认为电子政务文化是从“软”的方面研究电子政务,电子政务文化是行政文化在电子政务环境下的新发展。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可以尝试从文化角度解决,而且会事半功倍。2012年吉林大学召开的电子政务研讨会针对电子政务文化研究成果进行了交流,得到了张锐昕、孟庆国、徐晓林、吴江、傅广宛、宋文好等学者的指导。2014年在我国台湾淡江大学召开的台湾行政系所联合会年会上,编者作为电子治理专题组成员,进行了电子政务文化治理方面的发言,与台湾电子治理方面的专家学者,如陈俊明、李仲斌、黄东益、胡龙腾等进行交流。特别是国内《电子政务》杂志先后两次登载编者关于电子政务文化方面研究的文章。为促使电子政务文化研究推向深入,将其专门列入本教材。

正是不断地在教学科研中积累专家素材、凝练最新研究成果、探索新的研究领域、开发新的教学体例基础上,十年来,编者才敢于在东北大学教务处、清华大学出版社的鼓励和支持下,诚惶诚恐地拿出本教材。出版本教材,可谓思考再三:一是要像一本教材,即符合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学习需要;二是要具有自己的教材体系,特别是突出公共管理类专业教材特色;三是综述学术界关于电子政务研究的成果;四是融入编者的学术认知。基于此,本教材确立了以下研究结构和重点研究内容。

电子政务基础,主要包括4章,分别是第一章电子政务理论基础;第二章电子政务政府基础;第三章电子政务技术基础;第四章电子政务运行基础。

电子政务框架,主要包括5章,分别是第五章电子政务内网;第六章电子政务外网;第七章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和管理;第八章电子政务法规政策建设;第九章电子政务安全体系建设。

电子政务趋向,主要包括4章,分别是第十章电子政务绩效管理;第十一章电子政务文化建设;第十二章电子治理;第十三章智慧城市与移动政务。

写作分工是:东北大学陈德权负责统筹全文,列出教材结构和确立基本写作思路、内容重点,并且负责第四章、第六章、第八章、第十章和第十二章的具体写作;沈阳体育学院柳春清负责第五章、第七章、第九章、第十一章和第十三章的具体写作;东北大学王作宝负责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具体写作。

本教材是在国内外已有的各类关于电子政务方面教材的基础上,经过整合借鉴,融会贯通,博采众长,才得以面世的,但是也有一些创新之处,主要有:一是本教材主要面向专业本专科、研究生课堂教学需要,突出理论性、知识性和一定的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特别适合作为文管类学生的学习用书;二是本教材可供各级政府公务人员进行在业务培训、进修学习和平时阅读时使用,教材对电子政务基础理论、网站建设与管理、电子政务规划与实施、运行保障、法规政策、安全体系等方面有重点讲解;三是瞄准电子政务未来建设,基于教学和当前电子政务热点分析,专门编写电子政务绩效管理、电子政务文化建设、电子治理和智慧城市与移动政务4章,目前,这几方面文献研究最多,理论和实践较热,尽管尚有不成熟之处,但列为专门章节,可供读者探讨;四是本教材囊括了目前与电子政务相关的热点概念、思想和技术等,让读者能够基本明确社会热点知识和热点问题,并能够给出一定的理性建议。

必须要指出的是,在本教材编写中,因为资料搜集问题,最重要的是因为编者能力问题,有一些资料没能给出详细出处,敬请相关同仁谅解。同时,也特别感谢多年来在学习和工作中给予编者莫大支持的电子政务专业前辈、学长,如吉林大学张锐昕教授、清华大学孟庆国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徐晓林教授、华南理工大学范旭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樊博教授、台湾淡江大学黄一峰教授、《电子政务》杂志宋文好主任,等等,向你们深表谢意,并请你们给予本教材批评指正。

行文末端,坦承惶恐之意,本教材体例、内容和用词尽管几经删改,但限于编者能力、学识,教材一定有纰漏之处,希望学界友人、读者朋友不吝赐教,在此向您致敬!反馈邮箱:wkservice@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