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傅家骥,1931年6月20日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在沈阳读小学和初中,在北京辅仁中学读完高中; 1951年考取北京大学机械系; 1952年院系调整,随北京大学机械系并入清华大学,进入清华大学机械系学习。由于他学习刻苦,思想进步,表现优秀,在大学二年级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期间一直担任学生干部。1955年由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55—1957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经济专业高校进修班学习; 1957年被选派到苏联学习,成为列宁格勒工程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1961年研究生毕业,获苏联经济科学副博士学位。

  他学习一贯刻苦,勤奋与创新的精神在研究生期间得到充分体现和锤炼。他的学位论文是关于机床改造的选题。为此,他利用暑假期间,调研了全苏联所有机床厂和三大汽车厂。和当时许多同学回国调研获取学位论文研究资料不同,他认为,既然国家提供了出国留学的宝贵机会,就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了解外国情况,以便回国后为自己的国家提供更多的借鉴。由于他的论文资料丰富翔实,富有创新,得到了苏联导师和评委的高度评价。留苏毕业后,在即将回国之际,他把平时节约的经费全部用来购买书籍,回国带回两大箱外文书,以备继续深入研究之用。

  1961—1978年他在清华大学机械系企业管理教研室任讲师、副教授。20世纪60年代初、中期,在以工科为主的大学,企业管理还只是一个很小的专业。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后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学校教学科研几近停顿,管理专业更是如此。

  改革开放才真正使他有了学术发展、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机会。1978年清华大学成立经济管理系筹备组,他是三个负责人之一。1978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工程系成立,是理工科大学最早的经济管理系之一,1978—1985年,他担任副系主任,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系(后成立学院)的创建者之一。1985—1997年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所长。1985年在清华经管学院第一个晋升为教授。在创建经济管理系(学院)的同时,他倾注了大量心血,创建了技术经济专业。几乎在建立经济管理系的同时,他就着手建立技术经济专业,1979年即开始招收第一届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以他为学术带头人和负责人,1985年清华大学获得中国最早的技术经济博士点,1988年该学科点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点(技术经济学科全国唯一),2002年蝉联全国重点学科点。

    鉴于他的卓越成绩,他于1986年被评为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获得首都“爱国主义标兵”荣誉称号; 1997年获首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此外,他长期担任重要学术兼职,如: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二、第三届成员,国家教委管理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二届副主任兼技术经济专业指导组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第二、三、四届学科评议组委员,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常务理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