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自序

《统帅的艺术:战略》是十几年前,由我撰写的《〈战争论〉诠释》一书的修订本;也是那部精装厚书出版后,这十几年来,我到北京大学、深圳华为公司等院校和企业讲课,同时继续研究《战争论》和西方战略学后,所获得的又一个新的阶段研究成果。这个新的阶段研究成果,现在便以讲课的形式奉献给读者们。

2001年1月,当《〈战争论〉诠释》刚刚出版时,我国战略学的研究尚处于方兴未艾时期。但是,现如今,不但在军事界,而且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讲“战略”、用“战略”。一些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在战略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他们说:“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战略学,还是肇始于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实际上,《战争论》不仅首次建立起系统的军事战略学,成为狭义战略理论的开山之作,而且还因其对‘战争无非是国家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这一著名论断的深刻阐述,成为广义战略理论(包括后来所谓大战略理论、国家战略理论或总体战略理论等)的‘胚胎’。如果我们对西方战略概念和战略思想进行一番考察,这一点就能看得更清楚。”(《战略思维理论和方法》,第72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我认为,这段评价《战争论》的话,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统帅的艺术:战略》的著述目的,就是试图准确地勾勒出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的理论全貌;深入发掘《战争论》这部世界军事名著的精华所在;同时说明,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何以被世人公认为西方军事学和战略学的奠基之作。

与十几年前由华文出版社出版的近70万字的《〈战争论〉诠释》相比(起初,华文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吴修书先生和我,都估计《〈战争论〉诠释》这部专著的读者面不会很大,所以初版只印发了3000册,没想到没过几年3000册就售完,2005年便又印发了2000册,现在,5000册早已售罄),现在出版的这个修订本大约只有50万字,但是,请读者不要以为修订本只是个缩写本或者删节本。这个修订本的真实情况是,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大大更新了:一方面,修订本删去了原版中不少当时不得不与国内某些所谓“权威”人士进行学术论战的内容,重新调整了篇章结构,增添了一些图表,使得修订本中克劳塞维茨战争哲学思想的脉络更为清晰、有条理,方便读者由浅入深地从各个方面领会克劳塞维茨博大精深的军事战略理论的内容;另一方面,修订本还增补了十几年来,我对英国现代战略学家利德尔·哈特的“大战略”以及美国当代战略学家保罗·肯尼迪“真正的大战略”理论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中的一部分,已经在《中国军事科学》和《南京政治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我一向认为,真正对西方战略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做出重大历史贡献的人,只有德国近代的克劳塞维茨、英国现代的利德尔·哈特、美国当代的保罗·肯尼迪三位,而其他的西方战略学家都不过是二流或者三流的角色。换句话说,读者若想追寻战略学发展的历史轨迹,掌握战略的“秘密”,真正了解从“作战战略”到“军事战略”,再到“国家战略”的理论发展规律,必须对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利德尔·哈特的《战略论》、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和《战争与和平的大战略》这几本书,进行一番认真系统,而不是肤皮潦草、浅尝辄止的阅读。我相信,《统帅的艺术:战略》能够起到引领读者阅读上述几本书、抓住西方战略学真谛的作用。

统帅的艺术:战略——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十讲作者小序由军事科学院翻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出版的《战争论》中译本,仍旧是目前较好的一部中译本。但是,这个中译本中存在一些漏译、错译的地方(见《中国军事科学》2001年第6期,我的文章《〈战争论〉中文译本几处误译之我见》)。这次,这个修订本在引用《战争论》时,凡漏译、错译、误译德文原文的地方,我都根据德文版和英文版《战争论》做了纠正,恢复了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的本意。

应该说明的是,本书附录《论战略学研究的对象问题》,比较简略但又系统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战略学研究的状况、发展方向,以及我对战略学学科基本建设和健康发展的一些见解——这篇3万字的论文虽然列入《附录》,却是我在撰写修订本时花费时间最长、感到最费精力的地方。个中甘苦,只有我本人和我的爱人李小红女士最清楚。

感谢本书责任编辑、清华大学出版社马庆洲博士对本书出版予以的大力帮助。

书中不妥之处,还希望学界同仁和读者们批评指正。

吴琼2014年春节于北京胜古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