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它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在 21世纪的今天,随着中国同世界各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中的交往与合作越来越密切,越来越频繁,作为在这种交往与合作中的媒介——翻译,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因为翻译之重要,上海市政府于 20世纪 90年代中期就推出了上海市中、高级口译资格证书考试,并将其作为上海市 90年代“十大紧缺人才培训工程”之一进行推广。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国家人事部也于 2003年开始,试行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在今天新的时代语境下,翻译学科与专业建设在我国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已有许多高等外语院校或外语院系成立了翻译学院或翻译系,开始招收翻译专业本科生、翻译硕士专业研究生。目前,我国具有翻译专业本科教育培养资质的高校达 152所(截至 2015年),具有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资质的高校达 206所(截至 2014年 7月)。除此之外,我国各高校的英语专业、商务英语专业以及硕士研究生阶段,甚至是博士研究生阶段,开设翻译方向或翻译课程的高校更是难计其数。
在此背景下,我国的翻译教学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各个高校开设的翻译课程类型众多,有英汉翻译、汉英翻译、商务英汉翻译、商务汉英翻译、基础笔译、笔译初阶、笔译中阶、笔译高阶、翻译批评与赏析、翻译工作坊、文体与翻译、科技翻译、旅游翻译、法律翻译、传媒翻译等等。这些课程的开设为繁荣我国翻译教学,培养我国各行各业所需的翻译人才提供了前提条件。翻译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翻译教材是否适用。十几年来,许多翻译界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投入大量精力编写了各种各具特色的翻译教材,为我国翻译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笔者自 1995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以来,一直在高校教学第一线从事翻译教学工作,为本科学生开设过英汉翻译、汉英翻译、译作赏析、商务英汉翻译、商务汉英翻译等课程。所有这些课程的教学使我充分认识到,翻译教材必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只有这样,翻译课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够讲解自如,使学生从中获益。
何为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目前市面上的翻译教材可谓汗牛充栋,但教材的编写基本上都没有脱离从翻译概论、翻译基础理论、英汉语言文化对比、词语翻译、翻译技巧等到各种文体翻译的这种思路和模式。而且,有些翻译教材中的许多例句内容较为单薄且略显陈旧,时代感不强,缺乏一定的思想性和趣味性。教师上课时,如果使用这些句子作为例句,往往难以从中挖掘出较为深刻的思想内涵,对翻译技巧的阐释力不够强。另外,许多教材的编著者在编写翻译教材的过程中,多喜欢不加分析地直接引用他人的译文作为译例(殊不知许多译文是需要仔细斟酌推敲,并有大的改进之余地的),这样就导致许多译例以讹传讹。作为翻译教材,所引用的原文例子应该经典,所给出的译文应该准确、通顺、有韵味,只有这样,才能够为翻译学习者提供一个示范,将他们引入正确的翻译之途。
笔者自 1995年开始翻译教学时起即着手收集资料, 2003年初动笔编写, 2006年完成并出版了这本《英汉互动翻译教程》。该教材融入了笔者翻译教学的理念和思路,也融入了笔者对翻译的感悟和理解,旨在让翻译教师在课堂内外以与学生分享心得体会的交流及互动方式传授翻译技艺。
该教材于 2006年首次出版后每年重印 3 000册,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受到广大高校青年学子和从事翻译教学的老师们的热烈欢迎。书中融入的作为译者最为真切感受的译文点评,是广大翻译教师、高校青年学子以及各届热衷于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的仁人志士最为欣赏和喜欢的真材实料,再加上书中的例句选择精当,课后练习生动有趣且有译文对照及篇章练习译文点评,使得这本教材成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翻译方向本科生、商务英语专业商务翻译方向本科生、翻译专业本科生和热爱翻译的仁人志士不可多得的案头必备。
本教材共分二十章,每一章包括理论探讨、译例举隅及翻译点评、翻译比较与欣赏和翻译练习四个部分。在第二十章之后还根据本教材需要增加了一些附录,作为对本教材的补充和完善。每一章第一部分的“理论探讨”,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解与本章所涉翻译技巧有关的理论,但理论的陈述均和译例紧密结合,避免空洞讲解理论。第二部分的“译例举隅及翻译点评”,主要用例句来阐明第一部分所陈述的内容,并在【点评】中作一些鞭辟入里的分析,必要时还增加更多例句予以佐证。第三部分为“翻译比较与欣赏”,该部分内容可以作为学生课外研读和赏析的内容,一般提供四个译例,每个译例都提供两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译文,供学习者比较、研读、分析、欣赏之用。本教材编著者对其中许多译例都给出了自己的译文。尽管译文没有最好,但本人所给出的译文是在本人的知识和能力范围内所能给出的自认为最好的译文。第四部分为“翻译练习”。翻译练习包括句子翻译和篇章翻译两项内容,其中篇章翻译包含篇章翻译 1和篇章翻译 2两个部分。句子翻译在 10到 20句之间,篇章翻译 1提供了一个参考译文,篇章翻译 2则提供了两个译文(一个是参考译文,一个是本人给出的译文)和译文点评,译文点评主要由我曾经的翻译学硕士研究生、现为我校英语语言文化学院的青年教师卢立程老师撰写,他对两个译文进行了客观、中肯的评价,供翻译学习者学习参考。 *
读者从笔者对本教材的编写不难看出,笔者非常关注句子和句子以上语言单位(即语篇)的翻译。应该说,句子和语篇是笔者所认为的不同层面的翻译单位。前者为微观层面的翻译单位,后者为宏观层面的翻译单位。另外,笔者始终认为,从大的方面讲,翻译能丰富人类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为建设一个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作出贡献;从小的方面即个人方面来讲,翻译能提高个人语言文化素养,也能增强个人身心修养。从事翻译实践活动其乐无穷,质疑他人的译文并尽自己所能提供令自己心仪的译文,会不断增加我们的智慧,让我们不断地享受美味的精神食粮。再者,我很注重翻译技巧的训练。对待翻译技巧,我很同意霍桂桓在其论文《翻译的技巧、理想、标准及其形成过程——兼析作为〈论不可译性〉之理论前提的康德先验哲学观》中所持的看法:
虽然表面看来,“翻译技巧”似乎仅仅处于没有理论色彩的“技术”层次之上,但从作为社会个体的翻译者的生成过程角度来看,情况就大不相同了——首先,作为这种个体的具体生成过程的结果,它是翻译者以往的成功经验的总结和结晶,因而完全可以说是一定的翻译理想和翻译标准得到某种程度上的实现之后的结晶;尽管迄今为止的翻译理论研究并没有从这种角度对它加以充分的重视。其次,在翻译和翻译教学过程中,它既是使翻译者、翻译学习者避免走弯路、从而事半功倍的方便法门,同时也从具体操作角度
*翻译练习答案及译文点评请登录清华大学出版社网站 www.tup.tsinghua.edu.cn下载,或联系编辑邮箱tianyuan_tup@qq.com。
体现了某种“翻译理想”和“翻译标准”,因而是实现和达到后者的有效手段。不过,只有把它与某种“翻译理想”和“翻译标准”实际联系起来,我们才能真正看到这一点并加以认真的研究。最后,同时也最重要的是,无论“写作技巧”还是“翻译技巧”,都是与作者、翻译者特定的人生经历、知识素养和精神境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这种生成过程、素养和境界的积淀结果。
本教材所选译例均来自本人从事翻译教学过程中的精心积累以及各种翻译教科书。所有译例均具有较强的时代感、思想性、趣味性,不管是教师讲解还是学生欣赏,均可对它们细细品味、细细回味,领略其中无限的妙处。
本教材出版已经十年。历经十年检验,仍然深受广大读者欢迎,这对笔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鼓励。今天,在清华大学出版社伯乐相马,拟将该教材作为“翻译专业经典系列教材”之一予以出版之际,笔者对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还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相信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努力之下,该教材一定会成为名副其实的经典。在此,我要衷心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外语分社的郝建华社长对本教材的出版所给予的充分认可和大力支持,感谢该出版社的编辑田园女士为本教材的策划所作的辛勤付出。
本教材适合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翻译方向本科生、商务英语专业商务翻译方向本科生、翻译专业本科生和各界热爱翻译的仁人志士作为教材或辅助材料之用,也可作为广大高校英语教师和其他英语爱好者学习翻译的教材。因笔者的精力和水平有限,艺海无涯,译海无涯,书中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译界专家学者和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二○一六年一月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