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能够满足社会与专业本身需求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各专业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必须具备的素质。

包括大文科(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在内的各类专业与信息技术的相互结合、交叉、渗透,是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新学科的生长点。加强大文科类各类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计算机课程是培养能够满足社会与专业本身对大文科人才需求的重要举措,是培养跨学科、综合型的文科通才的重要环节。

为了更好地指导大文科各类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工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制定了《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下面简称《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把大文科本科的计算机教学设置按专业门类分为文史哲法教类、经济管理类与艺术类3个系列,按教学层次分为计算机大公共课程、计算机小公共课程和计算机背景专业课程3个层次,按院校类型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与教学型3个类型。

第一层次的教学内容是文科某一系列各专业学生都应知应会的。教学内容由计算机基础知识(软件和硬件平台)、微机操作系统及其使用、多媒体知识和应用基础、办公软件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信息检索与利用基础、Internet基本应用、电子政务基础、电子商务基础、网页设计基础、信息安全等16个模块构筑。这些内容可为文科学生在与专业紧密结合的信息技术应用方向上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基础,并对基本保证文科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起着基础性与先导性的作用。

第二层次是在第一层次之上,为满足同一系列某些专业共同需要(包括与专业相结合而不是某个专业所特有的)而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其教学内容或者在深度上超过第一层次中某一相应模块,或者是拓展到第一层次中没有涉及的领域。这是满足大文科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应用需要的课程。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其专业中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

第三层次是使用计算机工具,以计算机软件和硬件为依托而开设的为某一专业所特有的课程。这部分教学内容更有利于人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进入“十一五”时期以来,在计算机教学改革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对教育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教改成果也越来越多。为了使大文科各专业人才在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方面能更好地满足信息社会与文科专业本身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各院校文科类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整体水平,清华大学出版社根据教育部高教司组织制定的《基本要求》中的课程体系的要求,组织编写了本套由文科计算机教指委立项的高校文科类专业“十一五”计算机规划教材。本套教材按照文科类专业对计算机应用的不同层次的不同要求进行编写,覆盖文科专业在计算机应用中所需要的知识点。教材在编写上以实用为主线,在案例上与本专业的需要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计算机的知识与应用。教材在结构上将按照《基本要求》分3个类别在3个层次上进行组织。相信这一重大举措,将产生一批优秀的文科计算机教材。 

卢湘鸿2008年8月8日于北京

卢湘鸿,北京语言大学信息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文科专业委员会主任。

第2版前言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万种新教材建设项目,充分发挥教材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推进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启动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应用型本科规划教材》立项项目。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应用型本科规划教材,是教育部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立项教材,是在山西省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强校工程、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提升工程中的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结构整体优化和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的配套教材《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与《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题解及应用指导》的基础上修订而成。教材充分吸收学科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使其具有基础性、理论性、指导性、概括性,注重应用性、实践性,以增强读者计算思维能力与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本书在章节安排和内容上做了较大调整,将主教材和应用指导教材合二为一;删除了第1版中的第3和第6章;在第1章中增加了计算思维的概念;重写了第4和第5章并调整为第3和第4章;将第7和第8章合并重写并重点增加了物联网与云计算知识;新增了第5章Excel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第6章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第8章大数据时代;将应用指导教材浓缩为第9章课程设计。

本书由冯俊教授、尚成国教授主编。第1和第2章由冯俊编写;第3章由张文编写;第4章由卢金娜编写;第5章由冯文俊编写;第6章由尚成国编写;第7章由魏静编写;第8章由南志红编写;第9章由冀素琴编写。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学计划中至少应为6学分,课堂教学在54~68学时之间。本课程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使学生能真正掌握有关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至少应安排3个以上课程设计,必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课下思考作业时间和上机实践时间。上机时数、课下作业时数和课堂讲授时数的比例应不低于0.5∶6∶1,书中涉及的操作电子文件请从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网站下载或与作者联系获得。

本书作为山西省普通本科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结构整体优化和教学内容改革研究与实践,以及山西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成果奖的组成部分,在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课程建设过程中得到各级领导的支持、专家的指导和同事的帮助,在此表示谢意。

本书凝结了作者三十多年来的教学科研成果和在讲授“大学计算机”等课程中的教学经验。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多种优秀教材。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支持。负责本书编校及出版发行工作的全体人员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加之学科理论与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书中疏漏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指正。Email: fengjun2608@163.com。

编者2016年12月第1版前言

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精神,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制订了《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8年版)》(简称《基本要求》)。为了把《基本要求》落到实处,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启动了教材立项项目。

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套大学计算机系列教材属于经济管理类计算机大公共课程,它是2009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立项教材。本套教材由主、辅两部分组成。主教材由《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计算机数据库与程序设计基础》和《大学计算机网络应用》三本组成;辅助教材为上述三本主教材的题解及课程设计指导,它们将在主教材出版后陆续出版,以便于读者自学选用。

文科计算机教学的实质是计算机应用的教育,是“以应用为目的,以实践为中心,着眼信息素养培养”的一种教育,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在计算机知识、技能和应用能力方面的要求。在《基本要求》中指出,文科计算机大公共课程可以由16个模块组装而成,按上述三种组合方式编写主教材。教学实施建议,各专业的计算机大公共课程的总学时不少于144学时,可选用《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72学时)与《大学计算机数据库与程序设计基础》(72学时),或选用《大学计算机网络应用》(80学时)与《大学计算机数据库与程序设计基础》(72学时)来组织教学。

这本《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由计算机基础知识、微型计算机操作系统及其应用、多媒体知识和应用基础、办公软件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和Internet基本应用6个模块组装而成。全书共分为8章,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第1章绪论,阐述计算机科学的定义及根本问题、主领域、经典问题、核心概念和研究范畴;介绍计算机的产生、发展、特点、分类、应用、新技术、未来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及计算机与信息化社会。第2章计算机基础知识,介绍计算机中数据的存储表示;计算机系统组成、工作原理和多级层次结构;计算机体系结构、冯·诺依曼结构和哈佛结构;处理器体系结构等内容。第3章计算机硬件系统,从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总线与接口等方面详细介绍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同时还介绍微型计算机的基本配件选购原则和微型计算机的组装。第4章计算机操作系统,简要介绍操作系统的发展、操作系统的类型和特征、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重点介绍操作系统Windows XP。第5章办公应用软件,介绍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03、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 2003和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 2003。第6章多媒体技术应用,介绍多媒体的有关概念、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第7章计算机网络,介绍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综合业务数字网、中国公用数据通信网和金桥工程。第8章Internet及其应用,介绍信息高速公路、Internet基础知识、Internet的应用与发展。

本书条理清楚,内容翔实。概念表述严谨,逻辑推理严密,语言精练,用词达意。图文并茂、易教易学。在内容编排上,试图深入浅出、重点突出,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书在每一章都开辟了一个课程设计题目,包括问题描述、基本要求、测试数据、实现提示和问题拓展,旨在提高读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本书的一个特色。各章都配有丰富的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思考题等,通过做题可以巩固所学知识,适于自学。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由冯俊主编并统稿。第1、第2章及7.3~7.5、8.1、8.3节由冯俊编写,第3章及8.4~8.7节由董惠丽编写,第4章由任丽芳编写,第5章由魏建琴编写,第6章及7.1、7.2、7.6、8.2节由刘小玲编写。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学计划中至少应为6学分,课堂教学在54~72学时之间。本课程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使学生能真正掌握有关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至少应安排4个以上课程设计,必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课下思考作业时间和上机实践时间。上机时数、课下作业时数和课堂讲授时数的比例应不低于0.5∶2∶1。

本书凝结了作者们多年来的教学科研成果和在讲授《大学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等课程中的教学经验。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多种大学计算机基础优秀教材、百度百科及网络资料。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各级领导的支持。负责本书编校及出版发行工作的全体人员,特别是责任编辑汪汉友同志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加之学科理论与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书中疏漏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指正。Email: fengj1682000@tom.com。

编者201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