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公共管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分别从学科研究视角,加大了对社会组织的存在根据、地位与功能、发展状况与策略等方面的探讨力度。这与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特别是政府转型有很大关系。毋庸讳言,我国社会组织的研究一定是扎根于我国政治社会土壤中的,一定是服务于我国“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建设需要的。因此,无论是理论学者还是政府社会实践应用者都亟待建构中国特色社会组织理论体系,推动中国社会组织成熟和发展。
很可惜的是,我国社会组织研究状况、能力和重点等众说纷纭,而实践层面的需求确实迫在眉睫。比如从社会组织概念的统一层面,就可看出端倪。本书将研究对象统一称为社会组织,而在此之前的大量研究则分散在诸如非政府(营利)组织、第三部门、民间组织、公益组织、慈善组织、社会中介组织、草根组织以及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等,不下十几个概念。基于概念或者定义的差异,理论学者不断在自己认可的领域进行深入探讨,给出研究成果;政府实用界则采用很多种名称颁布管理规则和发展意见等。这种研究对象的概念纷乱的局面,必然造成理论界和实务界思维混乱、各执一词、乱用套用等诸多问题。因此,结合我国目前社会和政府改革与转型的需要,瞄准相关领域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我国要在相关概念统一、研究重点凝练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和规范建设,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对理论的需要。
本书使用“社会组织”一词并非编者的自由杜撰,而是基于三个方面的思考:一是主编在汇集国内众多学界贤人的超大群中进行了问题征询,众多学界贤人经过讨论和酝酿,大多数人认为用“社会组织”这一概念更符合我国当前学界主流意见和政府应用实际——我国很多地方政府一般设立有社会组织管理局(处、科)。二是我国党政重要报告和领导讲话中涉及此类词汇使用的就是“社会组织”,一些法规政策也多用此词,反映出我国当前政治层面的态度和倾向。三是主编从2002年开始接触社会组织方面的研究,如出版过《社会中介组织管理概论》《我国科技中介发展战略和政府选择》以及《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等书,基本是围绕某一方面的社会组织或者相关政策等方面的研究,并且在从2008年开始的研究生教学中应用“第三部门管理”概念至今,对社会组织相关理论、案例和政策等方面的创新发展,一直在跟踪、探讨和交流着,因此,本书采用“社会组织”一词,能够从学理上说通,从实践上找到应用场。
社会组织管理主要以政府作为管理主体,从自身转型和加强公共服务角度,迫切需要加快社会组织孵育和发展,承担政府转移职能,开辟新的社会服务领域,不断满足公众生活幸福感。因此,本书在充分考虑社会组织理论和应用的应然前提下,重点突出我国政府针对社会组织进行的一系列带有我国政府管理特色的社会组织管理理论和实践。
为此,本书提出写作的基本结构框架——基本理论+分类介绍。基本理论部分主要包括:第1章社会组织概述、第2章社会组织管理制度、第3章社会组织运行管理、第4章社会组织人员管理、第5章社会组织薪酬管理、第6章社会组织财务管理、第7章社会组织项目管理和第8章社会组织评估。分类介绍包括当前的热点组织类型:第9章社会团体管理、第10章社会服务机构管理、第11章基金会管理、第12章慈善组织活动管理、第13章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和第14章社会组织参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管理。本书前面8章是从总体上介绍了社会组织基本理论和涉及的基本活动要素;后面6章则是从当前管理重点部门和组织类型介绍管理内容和管理特色。
通过章节设计可以看到,本书基本浓缩了社会组织管理框架及其具体要素,涉及政府在当前对重点社会组织类型进行的制度设计和管理,如最后3章内容,都是从2016年9月开始实施的。因此,本书具有承前启后的价值,基本可以给研究者、政府部门人员和学生提供社会组织管理需要的各个方面内容,可以获得基本理论认知,也可以获得具体的管理规范,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实践指导和操作价值。本书将我国各个方面的社会组织管理政策法规进行分解、融合和注释,用教材的编写方式加以阐述和编排框架,具有理论通读性,也具有现实参考性。
为了更好地将结构设计和主要内容呈现给读者,本书主编经过海选,尽量使编者具有地域性、分布广泛性、教学研究一线性和专业性,并组成本书的编写团队。大家分工协作,密切讨论,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辑施猛的支持下,奋战三伏夏暑,战斗金秋九月,终于完成本书的编写工作。具体分工如下:秦伟江(华北电力大学)、蔡建旺(温州民政局)负责第1章;蔡建旺、周俊(华东师范大学)负责第2章;徐晞(华侨大学)负责第3章;秦伟江负责第4章和第14章;梁勇(宁夏医科大学)负责第5章;陈德权(东北大学)负责第10章和第12章;谢晓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负责第6章;何乃柱(广西师范大学)负责第7章;彭飞燕(广西师范大学)负责第8章;王猛(青岛大学)负责第9章、第11章和第13章。陈德权负责本书最初的框架设计、人员召集和书稿最后统筹。
本书的出版,固然是编委们辛勤劳作的结果,但也离不开专家、学者们的前期知识奉献以及一些政府部门的开拓实践,对这些直接引用或者间接体现在教材中的知识,不能一一列举,在此一并感谢!
本书出版得到以下项目资助和支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意识形态视域下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研究,项目编号【15ZDA039】),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的成本项目及成本标准研究,项目编号【14SHC026】)。
本书还有很多不足,特别是结构体系、内容要点以及一些基本观点可能仍存在商榷之处,恳望读者斧正和指教。反馈邮箱:wkservice@vip.163.com。
主编
东北大学浑南校区
2016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