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中国以往经济的高速发展得益于城市化及由此带来的工业化。城市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城市化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动能源需求的上升。2009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能源消费最多的国家,其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0.8亿吨标准煤,占世界能源消费比例高达20.02%。同时,根据《巴黎协定》要求,中国到203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强度要比2005年下降60%~65%。因此,中国未来城市化进程将面临较大的能源消费约束和减排压力。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城市化进程也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大到国家宏观层面的工业用能,小到微观领域的居民能耗,都与城市化息息相关。作为人口规模全球第一的经济体,截至2015年底,全国、城市和农村人均生活能源消费分别为365kg标准煤、377kg标准煤和351kg标准煤,这表明随着城市化水平逐渐提高,城乡能源消费用量在不断趋同。《中国居民能源消费与公众环境感知》将基于中国城市化进程视角,聚焦于居民能源消费特征,对相关内容展开研究。
《中国居民能源消费与公众环境感知》从主题研究出发,基于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经济学模型,逐步剖析中国在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的居民能源消费问题。主要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能源价格和可支配收入如何影响居民的能源消费?未来居民如何选择能源消费路径?中国居民阶梯电价改革的影响与效果如何?能源需求持续高涨背景下,中国公众对核电发展的认知态度如何?中国公众对雾霾治理的意愿如何?居民家庭能源消费分配的公平及效率如何?
《中国居民能源消费与公众环境感知》各章节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简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框架、研究方法以及内容安排等。
第二章介绍了统领《中国居民能源消费与公众环境感知》的研究方法:条件估值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该方法通过核算公众的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WTP)对环境物品非市场性的经济价值进行评估,涉及数据采集、问卷设计、实地调研等过程,包括二分法、四分法、Bivariate Probit、Protest等模型。此外,《中国居民能源消费与公众环境感知》引入包括变弹性及AIDS(Almost Ideal Demand System,近似理想需求系统)模型的能源需求的弹性估计方法。最后初步对阿特金森指数模型在能源消费领域的运用进行理论阐述。
第三章至第七章针对五个主题分别展开研究。第三章是《中国居民能源消费与公众环境感知》的研究主题: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居民能源的消费特征。考虑到能源价格和可支配收入对居民能源消费的影响,首先对能源需求的价格弹性和支出弹性展开研究,并挖掘不同特征家庭的能源需求弹性的差异;然后引出城市化进程中居民能源消费的锁定效应问题;最后讨论未来居民能源消费的路径选择,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第四章紧接前文的研究,集中讨论有关中国居民阶梯电价改革的影响与效果。首先介绍居民电力价格改革的必要性、反弹性拉姆齐定价原则及阶梯电价设计方案等相关内容;其次运用问卷设计所获得的家庭调研数据对阶梯电价改革如何影响居民电力消费展开实证研究;最后从效率公平的角度分析家庭电力消费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研究阶梯电价与有目标的居民电力补贴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重点关注能源需求持续高涨背景下中国的核电发展与公众意愿。以清洁能源取代核能,利用社会公众愿意支付的额外费用测算公众拒绝核电建设的WTP,以此分析公众对核电发展的态度,进一步研究核电宣传普及程度与不同核电站距离对公众拒绝核电站建设支付意愿的影响。
第六章从空气质量严重恶化的现状引出雾霾治理与公众环境感知关系的研究,利用调研问卷获得的支付意愿数据,开展公众对雾霾治理的环境感知的实证分析并给出相应政策建议。
第七章深入讨论第二章提出的关于居民能源消费的阿特金森指数的问题。从居民能源消费分布的公平性切入研究,分析不同区域以及不同规模城市间能源消费的阿特金森指数。
第八章是《中国居民能源消费与公众环境感知》的主要研究结论。
《中国居民能源消费与公众环境感知》的研究,希望能为社会各界关注能源消费问题与政策的研究学者和广大读者提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同时,希望《中国居民能源消费与公众环境感知》的结论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具有科学依据的政策建议,更好地了解中国能源消费问题、设计能源发展战略。《中国居民能源消费与公众环境感知》的主要结论包括:
(1) 城市家庭用能模式与能源消费增长息息相关,并且对中国未来能源需求和节能减排规划存在“锁定效应”。长期低于国际正常水准的定价导致中国城市居民用电、燃气、交通燃油在价格上都不同程度地缺乏弹性。城市不同收入群组的价格弹性和支出弹性存在巨大差别。高收入人群对能源价格的敏感度显著低于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家庭,不同地区的城市家庭能源消费也存在巨大差异。
(2) 相比水平定价,阶梯电价改革体现了公平原则。电价的“涨价”部分主要由高收入家庭承担,对中等收入与低收入家庭用电支出的影响较小;工业与居民部门的电价扭曲程度降低,交叉补贴的总量减少;补贴再分配也更加合理,高收入家庭得到的补贴减少,而最需要补贴的低收入家庭得到的补贴比例有所增加。
(3) 邻避效应(Not In My Back Yard,NIMBY)是影响核电发展的一个重要潜在障碍,当核电站与居住区间距离越近时,公众具有较强的支付意愿以拒绝核电,受访者对核设施的距离反应非常敏感。提供核电发展的充分信息,增强对核电的了解,有助于提高公众对核电良好的认知态度。
(4) NIMBY影响公众对治理雾霾的支付意愿。收入越高、能源消费越高的家庭,对治理雾霾的支付意愿越强。经济发达地区的公众对治理雾霾的支付意愿高于经济落后地区。提高政策透明度和政府可信度,有助于增强民众对治理雾霾的支付意愿。
(5) 中国东部家庭的收入不平等性最高,但电力分配和交通能源支出的不平等相对较低。与大、小型城市相比,中型城市的家庭收入和能源消费的不平等情况更为严重。家庭在交通方面的支出比电力方面支出表现出更严重的不平等性。基于不同收入水平而施行的差别定价法可以防止高收入家庭过度使用能源,最终提高能源使用的公平性和效率。
《中国居民能源消费与公众环境感知》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异质性能效感知与居民能源补贴——结构化模型与实证分析”(项目批准号:71673230)的资助。同时,特别感谢厦门大学校长基金项目“要素配置效率与市场化改革研究”(项目批准号:20720151026)和厦门大学校长基金创新团队项目子课题(项目批准号:20720151039)对《中国居民能源消费与公众环境感知》出版的支持。《中国居民能源消费与公众环境感知》是以上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国居民能源消费与公众环境感知》是作者近几年研究的主要成果,感谢在写作过程中,林伯强、彭水军、姚昕、杜刚、欧阳晓灵、张定忠、林炜、张文城、张一凡、方中南、蔡宏波、罗智超、李爱军、许梅恋、吕楠、朱悉婷、袁祥(排名不分先后)等给予的帮助与启发。在《中国居民能源消费与公众环境感知》整理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诸多研究生的支持,其中,李锦强整理完成第一章,孟晓春整理完成第二章,罗源整理完成第三章,张樊整理完成第四章,陈澜韵整理完成第五章,丁丹整理完成第六章,武慧馨整理完成第七章,马铁梦整理完成第八章,杨冰玉、张晟整理统稿。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居民能源消费问题是一个涉及广、层次深的综合科学研究领域。尽管作者力求完善,但由于知识和学术水平有限,不足之处,望读者指正。
编 者
201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