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药物分析学(pharmaceutical analysis)是运用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的方法和技术,研究与药物相关的分析方法和质量控制的科学。它利用分析测定手段,研究与药物发现、药物开发、药物生产以及使用相关的分析方法和药物质量规律,对药物进行全面质量控制。该学科涉及创新药物研究、药物质量控制、临床药物分析、中药与天然药物分析、药物代谢分析、法医毒物分析,以及药品上市后的再评价等。可以说,哪里有药物,哪里就有药物分析。

药物分析学在与生物学、医学、化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过程中,逐步突破传统的“方法学科”“眼睛学科”的固有定位,不断探索从“服务支撑”向“创新引领”的战略转变。药物分析学已不仅仅是药物质量检验的工具,在支撑药物源头发现、开发、临床评价及临床合理用药监测等药学与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药物分析学正式列入学科方向目录(代码H3010)。

药物分析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分析方法与技术不断涌现,如亲水胶束液相色谱法、以整体柱为固定相的液相色谱法、二维色谱法、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流动注射分析法、微流控分析法等。现代药物分析无论在分析领域,还是在分析技术方面都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由静态分析发展到动态分析,由体外分析发展到体内分析,由品质分析发展到生物活性分析,由单一技术发展到联用技术,由小样本分析发展到高通量分析,从人工分析发展到计算机辅助分析,药物分析已从20世纪初的一种专门技术逐步发展成为一门日臻成熟的学科。

《中国药典》2015年版已于2015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其中采用大量现代分析技术对药物质量进行控制,如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色谱指纹图谱法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等。2018年5月1日生效的《美国药典》(USP 41NF36)对药品的检测项目和程序做了更严谨合理的调整,使其能更好地对药物质量进行控制。《欧洲药典》第9版已于2017年1月生效,它包含了更多生物制品、血液和血浆制品、疫苗和放射药品标准及其相关的免疫分析方法。除此之外,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拥有自己的药典,如在日本具有法律效力的《日本药局方》第17修订版、作为英国制药标准的《英国药典》2018年版和印度官方药典《印度药典》2018年版。各国药典作为保证药品质量的法典,虽然彼此间存在一定的理念差异,但始终在保持科学性、先进性、规范性和权威性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影响药品质量与安全的突出问题,重点提高药品质量标准控制水平,客观反映了各国当前医药工业、临床用药及检验技术的水平,在提高药品质量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药物分析学是药学专业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在药物分析学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论课程与实验训练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充分体会和理解全面控制药品质量的意义和重要性; 理解和熟悉药品质量控制与药物分析方法学之间的关系; 掌握药品质量标准中收载的典型药物及其制剂的鉴别、检查、含量测定方法。国内外众多专家已经出版了大量优秀药物分析教材,代表性的有戴维G.沃森主编的《药物分析》、翁纳·麦克波林主编的《药物分析方法验证》和萨听德·阿胡加主编的《现代药物分析手册》。目前各医药院校主要选用的是中国药科大学杭太俊教授主编的《药物分析》第8版。然而,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有必要编写一部适合不同地区实际情况的药物分析学教材,以便更多院校能结合实际情况组织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药物分析方法与技术,了解药物分析学的最新进展,尽早适应科研工作和实际生产的需要。本教材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中国药典》常用的分析方法和实验技术,掌握药物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的基本原理及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同时了解《美国药典》《英国药典》《日本药局方》等主要外国药典的概况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缜密的研究思路和独立完成实验的技能。

本教材主要包括三个模块: 药物分析总论、药物分析各论、药物分析新技术与新方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药物为分析对象,包括化学药物及其制剂、中药材及其制剂等,涉及的分析方法有化学分析、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等。通过药物分析学课程的学习,增强学生对药物分析学理论的理解,使学生掌握药物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的原理与方法,熟悉药品检验程序,具备检验常用药物及其制剂的能力; 能够从药物结构出发,正确选择分析方法,并根据药品特点进一步解决药品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初步的科研能力。为了适应新时期药物分析的发展趋势,方便本科生扩展学习和开阔视野,本教材新增加了计算机辅助药物分析和分子生物技术两章。本教材也可以作为执业药师考试参考用书。每章都附有练习题和参考答案,以便读者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选用本教材的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讲授内容,前后次序也可以灵活安排。自学本教材的同学要从药物的结构出发,熟悉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理解药物的结构与其鉴别、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之间的关系,系统地学习本教材方能取得良好效果。

本教材的编写分工情况如下: 第一章、第二章和第十九章由董钰明编写; 第三章由李乐编写; 第四章和第五章由胡爽编写; 第六章由彭红编写; 第七章由陈安家编写; 第八章由魏为力编写; 第九章由李向阳编写; 第十章由薛伟伟编写; 第十一章由刘晖编写; 第十二章由王兆彦编写; 第十三章和第十八章由麦曦编写; 第十四章由马学琴编写; 第十五章由廖一静编写; 第十六章由程庚金生编写; 第十七章由李玉琴编写; 第二十章由唐辉编写; 第二十一章和第二十二章由王嗣岑编写。主编和副主编对全书进行了统稿和审定。

感谢兰州大学各级领导的支持,本教材得到了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教材建设专项经费资助,感谢兰州大学药学院药物分析研究所的全体老师、研究生的辛勤劳动,感谢各编委所在单位对本教材编写的大力支持,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领导和罗健编辑对本教材编写和出版的关心与指导。

本教材力求满足药物分析和药学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但由于编者专业水平、能力和经验有限,教材中的错误或疏漏之处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欢迎广大读者将宝贵意见发送至邮箱: dongym@lzu.edu.cn,以便再版时改进。

编者

201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