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时,要求我的美国研究生来中国。每次他们从中国回到伯克利,都会兴奋地告诉我,他们的确很惊诧,因为在他们去中国之前对中国有太多的误解。这是为什么呢?事实远比简单的推测更为复杂。我了解我的学生是具有独立思维和批评精神的,也是喜爱中国文化的,要不然他们也不会跟随我这样一个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心理学家从事跨文化的心理学研究。我也经常鼓励和要求他们去搜索和阅读反映中国社会、文化和历史变化的各种材料,但这些材料所起的作用还是不大。有的美国学生甚至直截了当地对我说:“好像中国人不太关心如何与外国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当然这一结论是片面的,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的,中国政府和普通民众是非常关注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的。
2008年,我回国工作,先是担任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复系后的首任系主任,后来又担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的院长,代表清华大学参加了很多外事活动。2013年和2014年,我还代表中国出席了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的国际幸福日纪念大会,并出任国际积极心理学会和国际积极教育联盟的中国理事。一系列国际职务和国际交流让我亲身感受到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上升,国际影响力在提高,中国的对外宣传战略也逐步展开。互联网革命的兴起和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为中国的对外沟通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遇。比如,在Facebook、YouTube、TEDTalks等西方媒体上,中国的声音逐渐被世界听到。特别是抖音、今日头条等新媒体,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覆盖日本、美国、加拿大、印度、巴西等150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在国内和国际上影响5亿多用户。Tik Tok(抖音短视频国际版)在日本仅用三个月就冲到苹果软件店(App Store)下载第一位;在人口仅6800万的泰国,其下载量超过1000万。
所有这些变化应该对我们的对外宣传和沟通有所帮助,但是,为什么我们依然感到其他文化对我们还是有敌意和误解?文化之间价值冲突引发的根深蒂固的心理反应可能是跨文化沟通和宣传过程中的一个症结,不同文化的人对待同一个议题或事件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反应,而这些就是跨文化沟通必须跨越的文化心理鸿沟。在本书中,我多次用到“西方”这个表述,其实指的也是以欧美文化为代表的价值体系和心理特性,而不是简单的地域差异。
作为一个心理学家,我认为跨文化沟通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是否能让对方文化从我们的文化中找到某种心灵的感应、响应和对应,也就是说,如何让对方动心、动情和动脑。这是一种感动人心、激励人心、召唤人心的暖实力。学习跨文化沟通心理学,能够提升我们的暖实力,让其他文化的人理解、同情、认同和接受我们的理念、观点和信息,让我们成为积极的文化使者。
学习跨文化沟通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的价值可能还是在于理解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人永远是我们的镜子。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和历史学家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1805—1859)在《论美国的民主》(1835)以及《旧制度与大革命》(1856)这两本书中谈到他无时无刻不将这两个国家进行比较。他说:“没有比较,我无法意识到它们的特色。”了解差异,才能真正发现自己的特色、优势和不足,才能真正做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本书的出版首先要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张立红老师。她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对跨文化传播的执着,深深地感动了我。还要感谢王伊兰老师将我的授课以及讲座内容进行了整理,作为本书初步的文字参考。最后,希望喜欢《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的读者也会喜欢这本“吾心可鉴”系列的第二部。
言为心声,福流激荡。
彭凯平
2019年10月1日于清华大学明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