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溪边,是我给自己从小长大的前丁村起的一个带点诗意的名字。
那时的小溪边只是一个七八十户人家聚居的小山村。两条南北走向的
主弄堂将整个村子分成三部分。村民们习惯称之为上坎、奓道地和下坎。
上坎主要由三个道地组成;中间的有两个道地:奓道地和前道地;下坎也
只有两个道地:里道地和我家所在的道地。里道地只有四户人家,他们的
生活条件似乎相对好一些,在小孩子的心目中,一直散发着某种神秘感,
平时很少去玩,尽管它与我们上学的祠堂相邻。
一个个道地都是结构完整的四合院,走进大门口,就能感觉古朴的气
息扑面而来。公用的堂前有的用光滑的石板铺地,天井的地面多为细石子
铺成的扇形、花朵等图案,那是小孩子们踢毽子、跳绳、玩老鹰抓小鸡这
些游戏时忘情互动的好去处。
一条从村东北穿村而过到西南口的石子小路,通向邻村,西南口方向
往西延伸至湖酋村,那是季姓人家祖宗的所在地,我家和隔壁的大伯家都
是从湖酋村迁徙过来的;东北口往东一里多就是叶宅村,那两村都是奓乡
村。我家所在的道地就位于村子的东北口,这条主路就从我家朝南的门口
通过。在以步行为主的年代,尤其是街头镇逢二、七集市那天,从早到晚,
我家门前人来人往,可谓处在交通要道上。
我家门前有一棵桕子树,枝繁叶茂,雍容大气。小时候的我,天气炎
热时,特喜欢坐在树脚下的大石头上吃早饭或晚饭,可以享受清爽的凉风。
这棵桕子树,每年会爬满羊角豆,豆子成熟时,妈妈会让年长一些的哥哥
背着一流篾匠爷爷编织的鱼笼爬上树去采摘。那鱼笼扁扁的,肚子大脖子
细,小巧而精致,可以说是我们家的祖传宝贝之一。采摘羊角豆就像是一
场充满刺激的表演,左右邻居的小孩们都围在树脚下观看,帮着指点哪枝
树杈上还长着扁扁的一串串的羊角豆。
那年代,农村的小孩既没有什么正儿八经的玩具,也没什么专门的游
乐场所。因而,一小块空地,尤其是祠堂前面的大操场就成了小孩们最钟
情的玩乐场所。而所谓的“玩具”,也是自制的,不管是当场现做的还是
事先准备好的——如在泥地上,用尖尖的小石头画出几条线当房子,再用
大一点的石头当目标,单脚着地踢石子的“造屋”游戏;或者是跳绳、踢
毽子,常常也玩得大汗淋漓,其乐无穷。而大人们,从早到晚,忙着农活
或家务,无论春夏秋冬,似乎从来就没想过要看管小孩,都是让小孩们自
己玩自己的。全村子的人都互相熟悉,只要他们能按时回家吃饭,就不必
发愁。如果吃饭时,小孩还没回家,大人们就会扯着喉咙大声喊叫寻找自
家的小孩。在那个小山村里,每家每户的生活似乎都大同小异。
村子四周就是农田。无论是稻田还是溪滩地,一年四季都种满适时的
庄稼,如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番薯、土豆等。这个小山村和四周的田地,
就是我父母及他们的长辈和同时代人生活一辈子的地方。只是江南的农村,
正如世界上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费正清所说的,“是无数世代折断
腰背苦力劳动的见证——这一切都是由于太多的人,过分密集在太少的土
地上,从而使人们为了维护生命,耗竭土地资源以及人的智慧和耐力。”
本书中的一篇篇小文章,就以秀丽和美的天台山为背景,记录小溪边
人们的日常生活琐事、劳作场景以及在改革开放这一时代浪潮冲击下,身
为社会最底层、最普通农民的种种遭遇——人生百态与生老病死。他们是
整个社会的一分子,但似乎又与外面的世界毫不相干,从出生到离世,只
是生活在自己熟悉的那个小圈子里。走了,也只是在亲人的心中留下一道
裂缝而已。而我,只是想尽我所能为自己的父母及他们的同辈人的生活悲
欢留下一点文字与图片上的痕迹。
唯愿如此……
小溪边——记住“乡愁”的一个典型
长年累月研究故乡文史,很少看文艺作品,冷不防被季美君的《小溪边》
所吸引,乃至为它一掬感动之泪。
这是一本纪实作品,书中一篇篇短文确如作者所说的,“以秀丽和美
的天台山为背景,记录前丁村人的日常生活琐事、劳作场景以及在改革开
放这一时代浪潮冲击下,身为社会最底层、最普通农民的种种遭遇、人生
百态与生老病死。”作品确实如此,没有追求华丽的辞藻和刻意编造曲折
的情节来制造轰动效应,却能深深地打动人,唤起人们的深思。根本原因
就在于这位农民的女儿写的是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故事、真实的自然和社
会的画面与真实的感受。
作者挚爱那片祖辈生长的宜居村庄,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动
用了诸多笔墨,以平实的笔触,还原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连同他们平凡的
活动场面。但也不乏局部的细致描摹。例如,人们一大早醒来,就能听到
五六种鸟儿迥然不同的鸣叫,犹如不同乐器的演奏——我不由得赞叹她借
助女性特有的细腻观察,让读者免费欣赏了一场鸟雀音乐会。她对这场特
殊协奏曲的成功描摹不亚于专业作家。
作品人物众多,最突出的无疑是作者的父亲,一位粗通文墨却写得一
手好字、曾经的车间主任,在国家困难时期毫无怨言地回到老家务农,承
担起一个大家庭的重活脏活,也出售多余的农副产品。后来作者的哥、弟
都在外经商,全靠父亲一个人种着全家二子二女大小六口人的田地,加上
他特别在意庄稼要种得又大又好,就只能从年头忙到年尾,勤勉劳作直到
拿不动锄头为止。他的人缘特好,连经常去砍柴、挑炭的大山里的人都信
任他,拿家里最好的东西招待他,甚至将家底托付给他。他的妻子同样的
敦厚、勤劳、善良、能干,与周围的人和睦相处,村里村外盛传着她那些
可圈可点的逸事。靠着他们夫妻俩的勤奋节俭与琴瑟和鸣,居然度过困难,
还成为小村里的殷实人家。
美君一家老小与亲戚、邻里也都亲如一家地和睦相处。母亲是当地人,
主内,父亲则是从外村“入赘”到前丁村的,俗称“倒插门”,旧时是要
被村人轻视的。但他不但没被人瞧不起,还担任了村干部,对邻居村民关
心记挂。他担任生产队经济保管员时,无论亲疏远近都一视同仁。他尊老
爱幼,尽管离开自己本家多年,但几乎每次赶集市时都会回去看看老母亲,
逢年过节都会给姐姐哥哥弟弟家的小孩们带去礼物。正因为如此,邻里村
人都将他当作自家人。当他在北京女儿家意外迷路走失数天时,远近认识
的不认识的人都“总动员”起来没日没夜地帮助寻找。后来父亲卧病在床,
哥哥和弟弟每人轮流半个月照顾,美君在假期也赶着回去。而在老父去世
后,子女们的朋友、同学、学生甚至特地从京城、山东、浙江赶回来问候、
送别。
凡此种种,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家庭乡邻与社会的“和合”图。
更难得的是美君父母不受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束缚,毅然支持她上完
高中、大学。工作几年后,美君又考到北京大学读研究生。虽然没有工资
了,但工作时的一点积蓄加上学校按月发补助费,她生活并不成问题。可
她爸总想着读书会缺钱用,每次回家都问她要不要钱,有一次还非要塞给
她500元不可。想着父亲挣钱不容易,美君特意等到父亲下午回家才将钱
递还。刹那间,父女俩都不禁泪眼相对,读之令人动容。后来美君重新工作,
探亲离开时都会给父亲一些钱,他总是开心地说:“全靠你!”此时,“我
一生全靠您”的念想也涌上她的心头。
美君两口子都跟我读过三年高中语文,正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长得
靓丽,性格中娴静活泼兼而有之。她尊敬老师,友爱同学,在这个文科高
考状元班级里成绩也名列前茅,可谓品学兼优的才女。她在家里的表现更
为突出,对待终年辛苦忙碌的父母,一如她父母对待自己的双亲,成为远
近闻名的孝女。后来上大学读博士,住京城,出国留学,归国后成为最高
检检察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学问多了,地位高了,她却并没有因此而看不
起农村和务农的村民。她多次带父母外出旅游,为他们举办生日派对,无
论上学、工作,一到假日,就尽量抽出时间侍候双亲,参加紧张而忙碌的“双抢”(夏收夏种),帮助打理家务。
她热爱故乡,熟悉那里的一草一木,可以说从孩提到成人,为春华秋
实和一家生计献出了难以数计的汗水。勤劳敦厚的村风与父亲力求完美的
基因,造就了她善良坚毅、奋发图强的性格与如今不斐的成就,她对故乡
有一种发自心底和骨髓的爱。她给这块堪称她生命摇篮的土地的前丁村起
了一个诗意的名字“小溪边”。她说:
喜欢小溪边的生活,最主要的是那个环境可以让人全身心地放松。每
天清晨在鸟儿的歌唱声中醒来后,就可以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尤其是头晚
刚下过雨的早晨,那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清香,眼见的一切都是清清爽爽
的:菜叶上的水珠晶莹剔透,特别是涨了水的小溪,更是欢快地奔腾着,
让人的心也为之雀跃!邻居们每天来来往往,看到我在院子里待着,都会
亲切地打个招呼问声好,并时常将自己刚从地里采摘来的白菜、南瓜等送
给我们。那份乡情,也让淡漠的城里人汗颜。
这种情愫就是令人永志难忘的“乡愁”。而当她投身到与父母、乡亲
一起从事田间劳作时,那份情愫更得到了升华:
小溪边的生活,我是从心底里喜欢,即便是农忙“双抢”时节,每天
割稻插秧,忍受烈日爆皮,累得腰酸背疼,也能让人感觉到“立竿见影”的收获,那份成就感远非其他工作能比!当你看到几天前刚种下的水稻日
长夜高、满眼翠绿,那自豪感真的会油然而生!另外,还能时不时地听到
村民们夸老爸的庄稼种得好,不但老爸的心里美滋滋的,我也跟着沾光呀!
事实上,无论哪一行,要做到最好都是相当不容易的,除了勤快,还需要
点天赋,正因为如此,从小我就非常佩服身为农民的爸爸。
近几年来,我几乎看完了央视四台播放的纪录片《记住乡愁》。读了
美君的《小溪边》,真觉得这小溪边竟也成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
得住乡愁”的一处典型。遂写下这篇读后感,聊以为序。
许尚枢
2017年12月6日
许尚枢,1940年生于天台。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首届毕业生、中学高级教师。系天台
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天台县社科联副主席,中国宗教、楹联、谱牒学、徐霞客与中
华诗词学会(研究会)会员,台州市藏书状元、“当代天台一百人”与首席天台山文
化研究专家。著有《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天台山旅游文化丛书》《济公文化面面观》
《天台山方外志要点校本》等,发表论文150余篇,多次获奖。
一支天台山的赞歌
——谈美君随笔集《小溪边》
季美君博士,是从浙东天台奋斗出去的一位专家学者,是从天台山飞
出去的一只金凤凰。她有四个称呼:证据法学博士、高检理论所研究员、
京城法律专家、法律英语同声翻译。她从一个小乡村,走到县城、省城,
然后到北京,甚至多次走出国门做翻译、访问学者、博士后研究,足迹遍
及南北半球。她虽然走得很远,但故乡依然是她魂牵梦绕的地方。这本书,
就是她对天台山的怀念之作。
在常人看来,法律专家擅长逻辑思维,对于枯燥乏味的法律问题,
会讲得口若悬河;辩论时,唇枪舌剑无懈可击。本以为擅长逻辑思维,
形象思维就是其弱项,写起文学作品就会相去甚远。没想到美君却拿出
了一本随笔集。浏览完这部书稿,我感到她的文章,就像天台山的仙草——
铁皮石斛一般,充满灵气仙气,又如天台山的泉水那样清澈甘甜。纵观
全书,我觉得,作者对故乡这片神奇土地的无比眷恋,是一支天台山的
赞歌。
一幅美不胜收的天台山水画卷
这幅画,从作者少年生长的乡村开始,向东北方向推移,把浓墨重彩
落在几处著名景点。她这样描写赤城山:山不高不矮、不陡不平,是天台
山中唯一的丹霞地貌景观……每当旭日东升或夕阳西下时,云雾缭绕山腰,
霞光笼罩,光彩夺目……故有“赤城栖霞”之称。登临山顶,极目远眺,错落有致的村庄,星罗棋布的农田,蜿蜒的始丰溪,四面环山的天台城全貌,
以及横亘在城东的东横山,一览无余,令人心旷神怡。
对于“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山,大诗人李白赞誉:“凤阁龙楼不肯去,
飞腾直欲天台去!”美君所写的:“以迷离的寺庙、灵秀的群山、清澈的
谷水、神奇的飞瀑等闻名于世,被列为中国十大名山之一,境内千峰竞秀、
万壑争流”,可以看成是对李白诗句的绝妙注释。
她笔下小山村娄金岗的风景令人神往:“站在平台上,就看到了寒
山湖的全貌。最宽阔的湖面上,一座座淹没在湖水中的山峰,露出一个个
长满树林的山头,就像一只只胖头鱼,列队整装待发参加一场海上游泳大
赛……梅花绽放,清新的空气中飘着一股清香,极目远眺,还能看到寒山
湖的一角,风景秀丽,环境幽静,实为养老的理想之地。”为此,她还赋
诗一首:《娄金岗之行》
山弯路转上峰巅,风光无限在眼前。
故地重游续旧亲,天上仙境藏人间。
她用生花妙笔写故乡的雾凇奇观:平生第一次看到冬天里那一朵朵
奇异的花朵,玲珑剔透,好像正散发出阵阵清香,无论高树还是矮草,
都能依照原有的模样凝结出千姿百态的花儿,装扮出一个冰清玉洁的世
界……穿行在山顶雾凇的森林中,仿佛走进了一个如梦似幻、如诗如画的
仙境。——看,作者笔下的故乡多美!简直令人心醉!
一场迷人的江南乡村音乐会
作者钟情家乡恬静迷人的自然环境。她眼中的田野风光美不胜收:清
晨,百鸟欢歌,野花争艳;夜晚,繁星闪烁,青蛙合奏。溪滩风光优美
而宁静,是读书的好去处:坐在水边,耳旁伴着潺潺的流水声,浮躁的心
就会安静下来,读书的效果也奇好。
即使放牛时也是乐趣无限:我将牛绳绕牛角几圈后挂在牛背上,自己选棵最漂亮的玉米,靠着它坐下。仰头瞧瞧密密绿绿的叶儿,阳光斑驳
,
映照在刚刚冒出泥土的小草身上。那宽大舒展的叶儿,仿佛舞女的长袖
,
阵风吹过,上下左右舞动,地上的影儿也随之婆娑起舞;偶尔成群的麻
雀
恰好路过,在玉米地上嬉戏跳跃觅食,远处传来竹咕咕那悠扬嘹亮的
歌
声…
…
尤其在《鸟儿的音乐会》中,她把群鸟的歌唱写得趣味无穷:
通常刚过早晨6 点,鸟儿就开始歌唱了,从叫声上分辨,至少有五六种,
声音最为清脆悦耳的是画眉,唱着“咿呀~~~~,呀呀~”,先长后短,好
像在问:“你醒了吗?醒了吧!
”
……突然,出现一阵“唧唧唧唧”急促
的叫声,如“快快快”地催促着;接着,就听到了“呢呀——呢呀”的叫声,
显然是另一只鸟儿来了,其声音悠扬动听,煞是让人喜爱。就这样,没过
几分钟,鸟儿就越聚越多,声音丰富多彩、语调也千变万化……转而就出
现了“呢呀、呢呀、呢呀”的窃窃私语声,好像是好朋友之间在说悄悄话……
也许是聊到开心的话题了,就出现了“呛、呛、呛”的声音,好似人类的
“哈、哈、哈”开怀大笑,同时夹杂着“叽叽叽叽”的声音,似在掩面而笑,
声音小而柔和……它们充满激情地“演唱”着,直到7 点多时,“竹咕咕、
竹咕咕”嘹亮歌声的到来,这也到了该起床的时间了。
这段写故乡清晨群鸟啼唱的文字,令人不禁想起苏联大作家肖洛霍
夫
笔下对一群公鸡啼唱的传神描写
。
一场天台山美食的盛宴
家乡的美食在她的作品中一一呈现亮相:
江南的美食,可谓应有尽有,丰富多彩:猪肉皮,加上豆泡、香菇
,
炖菜头,味道鲜美满屋飘香,营养特好;牛肉炖萝卜,美味可口,人见人爱
。
炒年糕,配上笋丝,加上小油菜、豆芽、胡萝卜丝、豆腐干、荸荠、精
肉
丝之类,绝对美味好吃。味道独特、百吃不厌的粽子,咸淡相宜,唇齿
留香的咸鸭蛋黄精肉粽;咸蛋、咸肉做的糯米饭,色香味俱全,看着就食欲
大增;还有独特的被称为“江南一绝”的饺饼筒。——作者对这些都情有
独钟,可见对故乡爱得是多么的热烈深沉!
一曲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颂歌
书中有很多篇幅描写劳动场面。比如写割稻:半蹲在齐脚脖子深的水
田里,烈日下,刚割一会儿就浑身汗水湿透、腰酸背疼……从早到晚,一
天要劳作15个小时左右,而且常常是烤着烈日在水田里泡着,其中的艰
辛可想而知!
艰苦的劳动能强健人的体魄,磨炼人的意志。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
基说过:“真正的人来自艰苦的地方,来自汗水浇灌过的土地。”
优秀品质对一个人的成才很重要。作者从父母身上汲取了勤劳、聪慧、
做事追求完美等好品质。作者为何能从一个乡间小村,走到省城、京城,
成为卓有成就的专家?读者或许可以从其中找到答案:劳动功不可没。她
热爱劳动。艰苦的劳动,吃大苦流大汗——吃苦耐劳的韧劲和做事追求完
美的品格,使她步步登高!
书中,还重点描写和讴歌了以父母为中心的家乡的劳动人民:勤劳能
干、有文化、懂得科学种田的爸爸,心灵手巧、善于持家、做事追求完美
的妈妈,烧菜能手嫂嫂……
美君的随笔很朴素、很清纯,不加粉饰,可以说是原汁原味,就像一
个不施粉黛去尽铅华素面朝天的美人,有一种天然的风韵。
随笔需要真情实感,切忌无病呻吟。作者文章的感人,在于以情动人。
她用满怀感情的笔触写父亲:我从小就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爸爸那如山一样
厚实的爱,且深信不疑:从他上山砍柴时摘回的野草莓中,从他赶集市买
回的杨梅里,从他一次次递给我零花钱时的笑脸上……每次嘴里嚼着杨梅,
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个夏天父亲为我买杨梅的情景,似乎每一颗杨梅
都蕴含着父亲那份深深的爱。女儿对父亲的挚爱跃然纸上。
写回家途中,听到父亲去世消息时的苦痛,动人心弦:
到了杭州机场,打开手机时,看到先生发来的微信:爸爸走了,你多
保重!这八个字犹如晴天霹雳,顿时惊得我泪流满面,一直难以抑制。原
本才2 个小时的车程,今天却感觉走得离奇的慢,慢得这一路就像永远走
不到尽头似的……阴雾沉沉、寒风刺骨,任凭眼泪流啊、流啊……流湿一
张又一张面巾纸,就这么一路流到家门口。
写父亲火化时的文字,更是勾魂摄魄:
在炉门前看着爸爸在烈火中一点点升天。先是满身火焰,犹如森林大
火烧着一大片高山上的密集树林,继而出现了一个人的清晰轮廓,对着我
们的是爸爸的脑袋,能清清楚楚地看得见两个黑黑的眼窝和下巴。再继续
燃烧,就出现了一座座汉白玉雕塑,中间的如数位舞蹈者手拉手横着飞舞,
或如拱门,或如小山,那火焰时而是黄色的,时而变成蓝色,转而又呈红色。
对故乡平凡事物的一番哲理开掘
能从日常生活和平凡事物中,开掘出哲理,给人以启发和教益,这是
本书又一个特色。作者能从蚌里剖出珍珠。书中许多地方,经过作者的提炼,
闪耀着哲理的光芒。
作者从稻谷的大好收成,生发出感想:无论是哪一行,要做到顶尖水
平,除了天赋,还要勤奋才成;从爸爸面对生活的磨砺与残酷,从不抱怨,
那种勤劳、朴实以及对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处之泰然的人生态度,从小耳濡
目染的我便知“人生本是含辛茹苦”的含义;从爸爸培植的番薯藤样子漂
亮、价格公道,成为集市上抢手货,她明白:无论做什么事儿要想有好结果,
就必须事先多下功夫。
她还从养蚕悟出人生哲理:一群蚕一起作战时,那“窸窸窣窣”的声音,
好几米远都能听见。由此,也让人明白了“蚕食”的含义与效果!我终于
明白蚕是那么的睿智,用自身的蜕变升华抚育出下一代,这是何等的奇妙
与伟大!人们常常以作茧自缚来嘲笑蚕,但谁知这是蚕自身的一次蜕变升
华呢!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可谓是满地珍珠。
随笔散文除了要有真情实感,还需要有意境,方能像苏州园林一样曲
径通幽引人入胜;有高的境界,方能让读者得到思想上的洗礼和精神上的
升华。《岳阳楼记》《滕王阁序》《黄冈竹楼记》《前赤壁赋》等名文,
就是意境深邃、境界高远的典范。美君的随笔很有灵气,很清纯,富有真
情实感。作为一个法律专家,能写出这样的随笔,是可喜的,是难能可贵的。
愿美君的随笔,如同天台山的石梁飞瀑一般奇异壮美!我相信,不久,
集四个光荣称号于一身的美君博士,很可能会有第五个雅号:作家。作为
大学毕业就取得英语文学学士、曾翻译过李昌钰二十多万字小说《完美谋
杀》的她,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
20世纪90年代,我在工作之余一度热衷于散文创作,也陆续有文章
在国家级报刊发表。最近十多年,因致力于长篇小说创作,已很少写散文,
对散文已经隔膜。美君嘱我给她书稿写点文字,我就谈点粗浅看法以抛砖
引玉吧。
余云叶
2017年初冬写于街头古镇
余云叶,现为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创研室副主任,作家。曾在《工人日报》《人民日报》
《大公报》等发表或出版文学作品约200万字。著有长篇小说数部:《黑鹭鸶,白天鹅》
获《文艺报》文学作品评比长篇小说一等奖,并在美国《星岛日报》连载;《晚清第
一相李鸿章》被专家学者和媒体称为精品力作;《大清第一廉吏于成龙》获全国原创
作品大奖赛长篇小说奖,新浪网、凤凰网相继连载或选载,影响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