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学前教育史是学前教育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它通过总结历史上的学前教育经验,梳理古今中外学前教育理论,为当下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思考与借鉴。

    学习学前教育史的目的,一方面是提高学习者的专业素养,使他们能够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并在继承前人思想精髓和实践智慧的基础上,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习者了解和把握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历史脉络,加深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解,进而为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学习学前教育史,学习者需要做好两个准备:一是要有一定的历史知识背景,二是要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只有这样,对能对相关史实及其关联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进而真正把握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规律。

    本书对中国学前教育史的论述起于西周时期,迄于中华民国。就整体而言,其内容包括学前教育的具体实施和学前教育的思想两个部分。其最大的特点是精挑细选,每一章节都是中国学前教育史上最为重要的实践活动或有代表性教育家的核心思想。古代部分主要涉及胎教、家教,以及古圣先贤的幼儿教育思想;近代部分重点阐述中国的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如何在学习西方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现代化和中国化。

    中国卷共分五章,每章开头都有“引语”和“名言”,章末都附有练习题,以便于教师授课和学生自学。

    外国学前教育史的内容相对庞杂。作为教材,外国卷的编写力求线索清晰、主题明确、内容凝练、表述简明。为突出不同时期各国学前教育实践特色以及教育家各自教育思想的特色,本书在章节的标题上,直接点明主题,使内容突出、特色鲜明。

    关于学前教育的概念,前后有变化。在古代部分,由于学前教育机构尚未出现,幼儿的教育主要在家庭进行,年龄也无严格界限,我们将其表述为幼儿教育。进入近代之后,幼儿教育从家庭走向社会,开始出现家庭之外的专门教育机构,这时的幼儿教育虽然尚未与学校教育衔接,但已经在为学校教育做准备了,故我们将近代之后的幼儿教育称为学前教育。为保持全书的统一,各编的题目统一采取了学前教育的表述方式,具体章、节、目中体现出不同时期的特点。在以往的近代学前教育研究中,对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儿童教育并未作严格区分。本书正文中为了引用过去资料的方便,也尊重传统,在部分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的思想中,沿用了幼儿教育、儿童教育的用法。

    关于学前教育制度的问题,前后也有变化。由于古代部分的幼儿教育尚未形成制度,我们称之为幼儿教育实践;近现代则称之为学前教育制度。古代与近代的学前教育思想还比较零散,本书只收集了比较有代表性的思想成果;现代部分的学前教育思想相对成熟,可利用的资源也很丰富,所以,这部分既包括了教育家的理论成果,也吸收了一些心理学家在学前教育方面的理论成果。

    本书中国卷由吴涛(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独立编写,外国卷是郭志明和研究生长期共同研讨、分工合作的成果。其分工如下:郭志明(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各章引语、第六章第一节、第八章第一节、第九章第一节、第十章第一节、第十一章第一节。成建丽(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史研究生):第六章第四节;第七章第二节、第四节;第八章第三节、第五节;第九章第二节、第三节、第十节;第十章第三节、第五节;第十一章第三节、第六节;第十二章第二节、第四节、第八节。孙烨薇(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史研究生):第六章第三节;第七章第一节;第八章第二节;第九章第五节、第七节、第八节;第十章第二节、第七节;第十一章第五节、第七节;第十二章第一节、第六节、第七节。张鑫玉(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比较教育研究生):第六章第二节;第七章第三节;第八章第四节;第九章第四节、第九节;第十章第四节、第六节;第十一章第二

节、第四节;第十二章第三节、第五节。孙光峰(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副院长)对本书的出版在整体上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本书的编写参考了不同版本的《中国教育史》《中国学前教育史》《中外学前(幼儿)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外国幼儿教育史》《外国学前教育史》等已有成果,但限于篇幅,书中没有一一标明出处,在此特别说明并对作者致以诚挚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