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是中国无纸时代文字的重要承载体。《尚书·多士》篇说﹁惟殷先人,有典有册。﹂商代甲骨文、金文象形的﹁册﹂字作: (《合集》四百三十八正) (《合集》三万零六百五十三) (亳册戈,集成一万零八百七十六)等形,表明商代已有承载文字的简册。可能与保存条件不好有关,至今尚未发现战国以前的简册。从考古资料来看,西汉中叶已进入有纸时代,但使用范围较小,简牍仍然是承载文字的主体,直到东汉中叶蔡伦纸问世后,随着纸张的大范围推广,简牍才开始逐渐淡出,到唐代除边远地区尚处于简纸并用阶段外,纸张已取代简牍成为文字的承载体。简帛书法,大体是指古文字时期保留有﹁篆隶﹂特点的简帛文字书法,时间约在春秋战国之际和秦至汉初,可称之为﹁篆隶之变时期﹂。中国简帛在二十世纪以前已有发现,如汉晋时期就有孔子壁中古文、汲冢竹书、襄阳古冢竹简等简册出土面世,但都未能保存下来。二十世纪,尤其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是简帛大量被发现的时期。就地域而论,全国不少地方发现过简牍及帛书,比较集中的地区是西北(甘肃及内蒙古西部和新疆南部)、长江中下游及淮海地区。属于篆隶之变时期较大宗的简帛,主要有:长沙子弹库楚帛书、包山楚简、郭店楚简、新蔡葛陵楚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青川郝家坪秦牍、天水放马滩秦简、睡虎地秦简、岳麓书院藏秦简、里耶秦简、北京大学藏秦简、关沮秦汉简牍、张家山汉简、马王堆帛书及简册等。简帛不断的出土,促进了简帛学的发展,中国简帛研究掀起了国际性学术热潮。简帛书法正是随着简帛学的兴盛而兴起。
大批量的简帛资料,十分珍贵的墨宝,大大地改写了传统的书法史,尤其使我们确认了春秋战国至汉初这个篆隶之变时期。传统观念认为隶书是秦朝狱吏程邈所创制,《说文解字》:﹁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徐锴引王僧度语作注:﹁秦狱吏程邈善大篆,得罪幽云阳狱,增减大篆,去其繁複,始皇善之,出为御史,名书曰隶书。﹂大量的简帛资料证明,此说不妥,早在程邈之前已有秦隶(篆隶字体),可参看战国晚期至秦朝初期的青川郝家坪秦牍、天水放马滩秦简和睡虎地秦简等。所以秦朝在焚书坑儒之后,﹁初有隶书﹂、程邈创制隶书之说,均不符合实际,充其量程邈也只是作过些整理工作,而且这种整理在当时的作用也十分有限。从现有资料来看,篆书转变到隶书,最早见于山西侯马盟书和河南温县盟书,都属于晋国,时在春秋末期;最早的金文,是保存在台北故宫两件铭文相同的曾姬无卹壶,时在楚宣王二十六年(公元前三百四十年);比较早的竹简是湖北随州曾侯乙(楚附庸诸侯国曾国国君)墓竹简,时在楚惠王五十六年(公元前四百三十三年),以及河南新蔡出土的葛陵楚简,时在楚肃王四年(公元前三百七十七年)或四年以前数年内书写的;最早的帛书,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战国楚帛书,时在战国中期。可见篆隶之变最早当发生在春秋战国之际,到西汉前期,前后长达三百年左右。大体而言,偏早阶段,即春秋战国之际,简帛文字字体保留篆书成份多一些;偏晚阶段,即秦代至汉初,简帛文字残留篆书成份少一些,并逐渐淡出。
篆隶之变时期的简帛文字除了改写书法史的意义外,更重要的是为书法界提供了一大新的书体。一批批新的墨宝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人们从临摹到创作,从个人爱好、个人书展到组建研究创作团体;从小研讨会到全国性的大型研讨会及作品展,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逐渐形成的简帛书法热,至今有增无减。吴巍先生的《中国简帛书法大字典》正好可满足这股简帛书法热。吴巍先生编纂《中国简帛书法大字典》的想法由来已久,是从专攻马王堆帛书文字及其书法艺术开始的。深入一点然后展开,这是学术界公认的一种扎实的路数。吴巍先生较早在深圳特区组建﹁马王堆帛书书法研究院﹂,其作品除了在内地及香港展览外,还应邀在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国巡回展出,其研究院曾被深圳市政府称为﹁深圳的一张文化名片﹂(深圳市政协秘书长在论证会上代表市政府讲话所言)。在深圳时,吴巍先生就计划编一部《马王堆帛书书法大字典》,二〇〇六年十月二十一日在深圳银湖召开﹁《马王堆帛书书法大字典》国家级专家研讨会﹂,与会专家对大字典的编纂予以充分肯定并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我就是应邀出席此次会议而结识吴巍先生的。现在吴巍先生所主持的简帛研究院已迁北京,研究方向已由原来马王堆帛书书法研究扩展到中国简帛研究,所编纂的大字典也随之扩展,名为《中国简帛书法大字典》,很有特色。
书法字典的编纂,不同于古文字字典,尚无约定俗成的模式。吴巍先生是著名的简帛书法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懂得简帛书法者的需求,取简帛书法最重要部分,即篆隶之变时期的简帛书法艺术为主进行编纂。这是大字典的特点之一。古文字字典的主要任务是帮助读者识读出土文献中的古文字,但不追求书法艺术,不考虑书法用字的有无问题。同时一些现存的以书法命名的字典,大体都受古文字字典的影响,没有跳出古文字字典的编纂模式,不能适应简帛书法者的需求。而吴巍先生大胆创新,对简帛无记载的字,比较慎重地引用其他书写体而时代较近、或简帛年代稍后一些而风格接近的字来补充,用以满足简帛书法创作的用字需求。其实这种办法在甲骨文、金文书法中,以及现在从事简帛书法创作者中也是常用的,吴巍先生把这种书法者常用的办法编在书中,这是一种创新。这是大字典特点之二。我曾应邀出席了在武汉举办的﹁全国楚简帛书书法艺术研讨会暨作品展﹂,提交过一篇《楚简字体分类研究》,较系统地分析了楚简书法中的书体及流派,在简帛书法者中较受重视。其实,古人书法与我们现今一样,人各有体有派,如果简帛书法者创作一幅书法作品,没有同一律的风格,广採各种书体风格的简帛文字,这幅作品就每一个单字来讲可能会出精彩,但整体风格一定会很难看。吴巍先生把自己在简帛书法实践中的用字列入书中的显眼位置,对简帛书法者具有引导和借鉴作用,但又不妨碍他人依据大字典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是大字典的特点之三。我在前面已讲过,书法字典尚无约定俗成的编纂模式,吴巍先生打破传统,不落俗套,大胆创新,讲究实用,相信他所编纂的《中国简帛书法大字典》会受到海内外书法者的喜欢。
罗运环 于珞珈山武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