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创作是一个既有趣又艰难的过程。
有趣之处在于,创作者的一个灵感最终会形成一个故事。而难点则在于,要用具象的词句写出真实、可信的故事。
故事的可信度,是衡量剧本品质的一项指标。在故事创作中,我们可以天马行空,虚构“现实”,但要遵循“规律”;故事背景可以是虚构的,但并不意味着创作者所构想的一切事件都允许在其中发生。
在创作剧本时,作者要设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局限性,使其发生、发展,能够自圆其说,符合故事情景,不能自相矛盾。一旦为剧本设定了故事逻辑,剧中人物和事件都要遵守它,遵从故事发展的“因果”规律。
影视剧本都属于“半成品”,因为故事的最终载体是大屏幕,是画面和声音演绎出来的曲折情感。剧本起到了预览故事画面的“功能”。
为了使“文字”版本的故事画面感更加清晰,剧本写作有一套“独特”的语法规则。如果你按照平日写文章、记录事件、描述梗概等方式来写剧本,会减弱故事的“预览功能”,加大拍摄难度,甚至无法拍摄。
因为每个人对文字的理解各有不同,剧本作者要运用“无比”准确的词句,消除阅读者可能产生的想象空间,使其文仅对应“一意”:理解剧本,要源于人切身感受的共识。
作者在《微电影剧本创作实录与教程》的16课内容中,将用一部原创的剧本和另外28部剧本(14部学生的剧本作业、14部经典片例)来阐述“剧本的语法”。
在每一课中,作者通过修改学生的剧本作业,对初学者在剧本创作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点评。每修改一部学生的剧本作业,就会给出一部参考片的剧本片段,大家可以在对比的过程中查看自己剧本中的问题。
看到不足,同时又能有所借鉴。
修改剧本作业,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剧本中故事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所以作者每节课程中会对剧本出现的问题,与要讲解的知识点有所关联。通过绘制的15个故事结构图,帮助大家理解故事逻辑、人物关系和故事节奏等抽象的创作概念。
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同学们交上来的剧本作业多数都属“梗概”式的创作,主要问题如下:主题不明确、故事不完整、格式不正确、逻辑不通顺、人物不突出、用词不准确……但依然不乏亮点,其中精彩等待着各位读者去发现。
借这些初学者的常见问题,作者也回到了起点,与大家分享剧本创作过程中的点滴进步。
将剧本创作的故事拍摄完成,影片即进入后期环节,但创作依然不会结束,因为最终剧本仅是故事创作过程中的“初稿”。在现场拍摄阶段,场景环境、演员状态、突发事件和偶发的灵感,都在剧本创作的基础之上继续完善故事。
进入后期阶段,画面与声音的碰撞、事件的顺序、画面的重新排列和组合,才是影视故事的终极“舞台”,是对创作的延伸和拓展。
因为电影是时间的艺术,剧本创作是一个起点……
《微电影剧本创作实录与教程》由李宇宁编著,另外,冯玉秋、李昂也参与了部分编写工作。如果读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与作者联系,也欢迎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便作者改进课程的内容。作者的电子邮箱:2696419378@qq.com,微信:2696419378。
片例和教学课件下载
为了方便读者更好地理解书中所讲内容,《微电影剧本创作实录与教程》提供了《成都故事》剧本用片。读者可扫描下方左侧的二维码进行观看,或推送到自己的邮箱中进行下载。如果是院校教师需要课件用于教学,可扫描下方右侧的二维码,在完成相关信息的审核后,即可获取PPT教学课件。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