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2013年《会计学》(第二版)的修订版。
与前一版一样,本教材面向的是非会计专业的学习者。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和不断完善的需要,也为了满足21世纪对人才素质不断提高的要求,尽管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一般不大会从事会计职业,但是只要所从事的工作与企业有关,包括投资公司、金融机构、证券公司、国家税务管理部门、资本市场监管机构等,就有必要了解一些基础的会计知识。编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非会计专业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概括了解掌握会计信息生成的基本过程,认识会计在企业经营发展中所产生的作用,并逐渐对会计形成清晰而完整的认识,以帮助他们在今后的各项工作中成为主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
考虑到本书的使用者是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因此编写过程中强调会计信息与管理的关系和会计基本原理的应用,而不追求各种具体会计核算技术、技巧细节的介绍,也没有涉及当前具有争议的会计理论问题,而是特别重视会计与企业实务的紧密联系,在各章节中由浅入深地介绍会计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应用。为了有助于学生了解会计信息在管理和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本书加大了财务报告分析内容的分量。
在内容上,本书力求反映第二版出版以来(即2013年以后)我国会计准则以及相关政策的变化。自2014年以来,我国2007年开始实施的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中,有不少进行过修订(如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第9号职工薪酬、第14号收入、第16号政府补助、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第24号套期会计、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37号金融工具列报等),同时也增加颁布了若干新的会计准则(如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第40号合营安排、第41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第42号持有待售非流动资产等)。为适应会计准则的变化,相应对会计报表的格式也做出了较大的调整。此外,最近几年的税收方面也发生了不少变化,全面实现了“营改增”,并且降低增值税税负,原有17%的增值税税率降到了13%,等等。
在全书的章节结构方面,本书将原有第二版的十一章调整为十二章。根据教学安排的需要,去掉了前一版中的“成本计算”,将原有的“对外投资”一章的内容拆分为“金融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两章,将原有的“财务报告”一章拆分成了“财务报告”和“财务报告分析”两章,其他章节内容基本不变。
在章节体例方面,为了帮助学生实现预定的教学目的,本书做出了如下的安排:
● 每章正文开始之前是[本章导读][问题导引]和[开篇故事]。[本章导读]用于说明各章学习中应该注意的主要内容和应该掌握的重点;[问题导引]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与章节内容相关的某些理解的误区,希望学生能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章节内容;[开篇故事]试图以情景案例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章节内容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章节内容的学习兴趣。
● 每章正文结束之后给出了[本章小结]和[关键名词],对各章中的重要概念、基本理论和主要方法进行概括总结,以帮助读者掌握各章内容的精髓。
● 为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各章之后设置了[本章思考题],对各章内容进行讨论。其中有些讨论题在正文中并没有提供明确答案。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得出自己的结论。
● 为了增强学生对章节内容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为每章配备了[自测题]和[练习题],希望通过这些自测题和练习题的解答,能够促使学生对各章介绍的会计方法及其理论基础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理解。
本书是《会计学》课程组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成果结晶。书的总体结构和章节纲目由编者拟订,并经全体成员反复讨论和修改后最终确定,然后由课程组成员完成了各章初稿的写作。具体分工情况为:王志红编写第一章和第十章,郭南廷编写第二章和第八章,姚颐编写第三章和第九章,陆宇建编写第六章和第十二章,梅丹编写第七章,宗先臻编写第四章和第十一章,周宝源编写第五章。最后由王志红负责对全书内容进行总纂。
本书适用于非会计专业的本科生教学之用,也可供会计信息利用者和企业管理人员以及MBA学生阅读和参考。
本书的编写和出版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刘志彬老师的大力支持,在此谨表谢意。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和时间仓促,在编写过程中难免存在疏漏和错误,恳请各位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编 者
201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