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INTRODUCTION

写给读者的话

本书的特点: 

1.兼顾“以学科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科为中心”的教材,其特点是强调学科知识的学术性和系统性,但容易使人产生呆板、灌输和冷漠之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改变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主旨”的课程观的指导下,本书力求做到兼顾学科与学生两方面。

本书的作者都是长期在一线从事本课程教学的教师,我们在切合学生实际的情况下对本课程的知识内容进行了遴选,只选择那些我们认为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艺术理论知识,以使学生达到基本的艺术素养。本书的结构简明清晰,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基本原理,讨论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艺术的本质与功能、文化系统中的艺术、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接受等艺术的基本理论问题;下编为艺术形态,以独立的艺术样式如绘画、雕塑、音乐等来探讨其各自的艺术特性,因为每一艺术形态的独立特性才是一种艺术形态之所以成立的核心本质,将那些暂时还未完全达成共识的新的艺术样式另辟“新形态艺术”一讲。

在选择了教学内容之后,我们考虑更多的是以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出来,以丰富多样的编排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在编写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作品和实例来进行论证,避免过于抽象难懂。其次是增加了互动性。本书在编写体例上借鉴了美国F.大卫·马丁、李· A.雅各布斯的《艺术导论》,在内容的相关处设置了“思考讨论”“拓展阅读”“课后延伸”等栏目,以此来兼顾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可以充分触发其自觉性,保护其主动性,鼓励其探索性。我们更多地从学生学习角度来考虑教材的编写,除了清晰地呈现学科知识、提供有效的学习活动外,还采取了具有亲和力的种种形式,如人性化的提问方式、建议性的学习活动、富有魅力的问题情景等使教材编写更具人性化。 

2.由课程知识与相关知识构成认知场域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借鉴了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尹少淳教授所编著的《美术教育学新编》中的体例:“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相关知识构成了特定的关系,因此就事论事地进行孤立的学习并不是一种理想的学习方法,真正的学习不仅要进入特定知识的内部,同时也需要在其外部去发现各种关联。”基于这一认识,本书设置了一些有一定独立性又有较强相关性的栏目,形成课程知识与相关知识的认知场域,帮助学习者提高认识和理解能力,同时拓展知识面。这些栏目包括

“词语解析”“作品鉴赏”“人物介绍”等,内容涉及与本课程有关的概念、艺术作品、艺术家等。这些栏目与主课文形成“树状”结构:主课文为“树干”,是教材的主体;相关栏目为“树枝”和“树叶”,是在主干基础上的延伸。这些栏目的设置能起到增强阅读兴趣的作用,使得本书不但可以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平台,也能方便学习者在枕边案头随时翻阅,一个概念的解释,一个作品的鉴赏,都能让人时有所悟。 

3.体现艺术特有的活力与魅力

艺术的基本特征是审美性、形象性和情感性,很难想象在艺术理论课程的学习中,如果只有枯燥的理论、被动的灌输、劣质的图像,那么我们用什么来说服学生艺术是美的,是能给生命带来快乐的东西呢?因此我们精选了大量优质的图片、高质量的音频和视频,利用美观的版式设计和精美的课件,使教学内容的呈现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同时,在选择作品赏析案例方面,尽量选择现当代作品,并且考虑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欣赏能力,以期使学生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和审美效应。如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在掌握基本的艺术理论知识基础上,真正被每一种艺术特有的美所感染

和打动,因而能够提升对艺术的热爱和继续探索的兴趣,那么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教学建议:

(1)讲授与阅读—对基本的艺术原理、概念等要点进行讲述和讲解,一些资料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则可由学生自行阅读,并鼓励学生阅读教材之外的参考书,教材在“拓展阅读”中给出了一定的建议。

(2)讨论与辩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贯穿本书的始终。对于艺术,与其他许多人类活动领域不同,问题往往比结果更重要,而且很多问题本身是没有定论的,教师可选择性地就某些“思考讨论”论题分组或全体学生展开讨论或辩论,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参与感,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对自我观点的表达。

(3)思考与写作—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进行研究性学习,并适当进行小论文写作,促进思考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4)鉴赏与实践—教材中列举了大量的艺术作品并提供了鉴赏引导,对于学生感兴趣的作品可以进一步深入鉴赏分析;鉴赏与创作是艺术活动的两个方面,我们鼓励学生在课后参与相关的创作与实践体验活动,教材在“课后延伸”中给出了一定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