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    言

《教育心理学(第二版) 》是为高等院校本科生编写的“教育心理学”公共课教材,也可以作为各级师范院校学生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参考用书。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教师从教能力和要求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不仅是师范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可以当教师,其他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也可以当教师,这就给教师职业的变化带来了一个巨大冲击。无论是何种院校的大学毕业生想当教师,都必须参加国家组织的教师资格证统一考试。教育改革形势的新变化,必然带来教材改革的变化和更新,原有的仅面向师范院校的公共必修课教材内容已经远不适应新的教育改革要求。另外,和谐社会要求教育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创新人才,以及具有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合作能力的新一代,教育就要从目标、形式、方法到组织进行全方位改革,而改革的理论基础源自于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的科学研究。因此,《教育心理学(第二版) 》立足于学科前沿、反映信息社会的发展与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对教育心理学的新要求,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科学提高。同时《教育心理学(第二版) 》力争使心理学本土化、生活化、大众化,使广大学生和读者充分认识自己,调节好自己的心理结构,使其身心健康。基于此,在2010年编写出版的高师院校《教育心理学》和2015年编写出版的《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作者编写出版了这本《教育心理学(第二版)》高等院校公共基础课规划教材。与前两部教材相比,本教材有以下3个突出特点。

1. 体例新颖

本教材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分为4个部分,即基本理论、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个性心理,共12章。其基本涵盖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主要内容,同时侧重学生的学习方面。我们通过确定教学目标(认知、情感、能力3个子目标),以案例开篇、案例分析结尾,教学过程结合案例进行,由案例贯彻始终,增强教材编写的新颖性。每章学习结束,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进行案例诊断与分析,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 内容实用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新增加了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内容,《教育心理学(第二版) 》章节的设定、内容的选择尽可能贴近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考试大纲,并力求科学、前沿,引进了教育认知神经科学与脑科学;在保留传统内容的同时,新增加了某些章节,如“学生心理发展理论”,增加这一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确教育心理学与他们日后所要从事的工作到底有多大的联系。“教师心理”这一章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自己,特别是要了解自己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心理状态,尤其是“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这一节的编写,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以后工作中在某一特定时期会出现的问题,从而能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同时,《教育心理学(第二版) 》充分发挥心理学实用性较强的优势,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教育教学、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凸显心理学应用的延展性。

3. 注重实践

本教材与以往教材比较而言,加大了实践方面的比重。“案例分析”重在帮助学生提高运用本章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目标”注重应用等。在教学中,密切联系教育教学实际和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对其出现的各种问题,应用心理学理论进行调解。为了克服以往心理学教学中理论性太强、太抽象、与实践脱节,以及实践应用性差等弊端,本教材以解决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操作和应用的问题作为突破的难点。为此,本教材介绍一些个案研究和实践操作要点、实例等。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学到的心理学知识能够与未来实际相联系,使心理学知识在指导学生学习中真正发挥作用。

本教材是由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夏凤琴教授组织编写的,并由其负责整个教材的结构和章节设定,以及最后的统稿与审定。具体分工如下: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夏凤琴负责撰写第一、四、五章;李淑莲负责撰写第二、九章;崔继红负责撰写第三、七章;张春梅负责撰写第六、八章;姜淑梅负责撰写第十、十一、十二章。

《教育心理学(第二版) 》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国内外大量的心理学教材、专著和论文资料,在此谨向其作者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同时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写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有遗漏和错误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同行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利于改进、提高。我们的邮箱是huchenhao@263.net,电话是010-62796045。

《教育心理学(第二版) 》对应的电子课件、习题和答案、试卷和答案可以到http://www.tupwk.com.cn/downpage网站下载,也可以通过扫描下方二维码进行下载。 

 

编  者

2020年10月31日

于吉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