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商环境的日臻完善,经济法规的日益健全,各种类型的企业不断快速涌现,且随着新的《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和实施,由劳动纠纷引发的劳动仲裁及诉讼案例也逐年增多。这同时也与企业用工法律观念淡薄,劳动者法律意识逐年增强,用工企业与劳动者的心理契约关系薄弱等多种因素有关。而现有已出版的员工关系管理类书籍,有两点缺失:一是可作为高职类学生的校本教材的种类少;二是多数书籍内容陈旧。有鉴于此,我们在“重庆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资源库建设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根据行业发展与需求以及高等职业教育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编写了本书。
本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作任务为载体,通过校企双元合作,以职业活动能力为目标,对本书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进行了重构和梳理。本书采用以项目为单元、工作内容为任务载体的结构。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以工作任务为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行为导向为方法,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将课程内容设计为具体技能的工作任务。本书选取的项目均是基于员工关系管理工作过程而提炼出的典型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项目内容与员工关系管理岗位实践紧密结合,具有创新性。在具体的项目内容设计上遵循“理论适度,重在技能”的理念。
本书由课程导入和11个项目构成。课程导入主要介绍员工关系的含义、特点、本质、根源,员工关系管理的内容及本书的结构安排。11个项目的主题分别为:员工关系基础分析,招聘管理,培训和保密管理,薪酬和工作时间管理,就业保护、安全与健康管理,员工行为约束与激励,员工沟通与满意度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灵活用工管理,员工离职管理,劳动争议的预防和处理。
每个项目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或栏目。
(1) 项目概述。每一个项目均由项目概述导入,项目概述主要介绍每个项目标题的含义。
(2) 学习目标和技能目标。提出学习目标和技能目标,使得学习者了解本项目安排的难点和重点内容。
(3) 案例导入。案例导入针对项目的工作任务目标设置案例、引出对项目重点内容的思考。案例基本由来自于实践的工作内容加工而成,并紧密结合项目的工作任务。
(4) 相关知识。相关知识是对员工关系管理各项目的理论内容的精选,它可以回答部分学习目标和案例导入提出的问题,同时也为工作任务的讲解做出理论铺垫。
(5) 工作任务。工作任务是项目的核心内容,基本由知识结合企业实践工作提炼编撰而成。工作任务采用单任务式或多任务式,多任务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设置,有前后步骤关系、并列关系等。工作任务主要包括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等。
(6) 案例分析与讨论。案例分析与讨论和导入案例有所不同,案例分析与讨论是在学习者学习完相关知识,掌握了工作任务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后列出的,有利于学习者检验每一个项目工作任务的掌握情况。
(7) 思考与练习。思考与练习将相关知识中的重要知识点,工作任务中的重点操作步骤、注意事项或高风险环节转化成思考问题,让学习者在学习完每一个项目后可以总结回顾相关知识或实践操作内容。
(8) 拓展阅读。拓展阅读选取了与对应项目相关的补充知识,不需要学习者像学习“相关知识、工作任务”等模块般掌握,仅是帮助学习者开拓知识视野,以便更好地理解项目内容。
员工关系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中法律性和人合性最强的一个工作模块,它的法律性主要体现在《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贯穿了人力资源具体工作的方方面面,它是对人力资源工作的最基本要求,通常也是建立在书面上的有形契约;而人合性主要体现在对心理契约的管理,是无法通过有形契约对员工进行束缚的管理方式,可以说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要求。员工关系管理就是要将两种管理方式有效地结合起来,以最低的法律底线为准绳,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员工心理契约的管理,使得员工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动力价值的同时,身心健康也得到满足和发展。学习者通过对本书的学习,可以系统掌握员工关系的所有环节,并可从事企业内部的员工关系管理工作,但也由于员工关系的法律相关性极强,也希望学习者在学习本书的同时注意对相关法律政策的最新内容的跟进。
本书由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的尹丽莎、崔静任主编,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的雷静、王朋和北京华科易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魏文佳、胡先祥任副主编,由这六位作者共同编写完成。其中,崔静和魏文佳负责编写本书的结构及样章,尹丽莎负责编写课程导入、项目1、项目2;崔静负责编写项目3、项目4、项目9、项目10;魏文佳负责编写项目5、项目6;胡先祥负责编写项目7;雷静负责编写项目8;王朋负责编写项目11。全书由尹丽莎、崔静和魏文佳负责统稿。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充分吸取了员工关系管理中的企业实践经验并采用了其中的典型案例,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项目课程组的相关老师对本书的编写及修改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且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
由于本书编写时国家关于员工关系的相关政策陆续出台,而本书同时受到编写时间、编写者水平及截稿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书中难免存在不完善之处,恳请广大学习者在阅读、学习本书的同时,能够提出宝贵的指正建议。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