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  言

生态语言学,从字面上看,包含“生态”和“语言”,涉及生态学和语言学两个学科的知识。这是对生态语言学的狭义解释,将其视为融合了生态学和语言学的交叉学科研究。但是,为了深入且广泛地开展生态语言学研究,除了生态学和语言学这两个核心领域的知识以外,研究者还需要同时了解或具备哲学、伦理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我们更倾向于将生态语言学视为涉及多个学科的跨学科研究或多学科研究。此外,国内外都有学者认为生态语言学是超学科研究。它作为一个上义词,包含了前述的各个学科, 协调不同学科之间的关系并促成学科间合作,致力于构建系统化的普遍理论(参见Jantsch,19721;Klein,20042)。不论采用哪种视角,生态语言学研究的都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自然界与社会文化、物质与意识的互动与融合过程中与语言和生态有关的问题,其本身超越了二分法的局限,在吸收不同学科智慧的基础上推动语言、文化和自然之间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语言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生态语言学打破传统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对立冲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般认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最大区别在于主体性,即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脱离人的意识的存在,是客观的,而人文科学涉及哲学、历史、伦理、文化、社会等,是主观的。但是,这种截然区分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都出现了跨学科借鉴、跨学科融合的呼声。在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万事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要研究客体存在,不可能脱离人的思维,而要了解人的意识形态,也要从客体存在着手。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客观研究应该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结合。

生态语言学是自然界研究与社会文化研究的融合。自然界与社会文化统一于物质世界,而非割裂开来。生态系统包含人类社会,包括个体的语言、思维和活动、社群的传统和仪式、人类的文化与历史等,这些与自然界中的有机体、环境、资源并存,形成一个整体。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某个社群或地区的主流文化仍然是经济增长至上,那么极有可能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

生态语言学是物质研究与意识研究的融合。一般对物质与意识之间关系的解释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物质。但是,意识的作用并不仅限于反映物质,它还进一步反作用于物质并构建物质;而语言作为意识的载体和传播工具,对生态问题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成为生态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切入点。

本书所收录的100 个核心概念与关键术语(30 个核心概念和70 个关键术语)跨越了多个学科,体现了生态语言学的跨学科属性。在概括层面,本书收录了“生态学”“语言学”“普通语言学”“适用语言学” 和“生态语言学”这五个与生态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密切关联的术语, 展示了生态语言学以问题(特别是生态、语言和文化相关问题)为导向, 引导人的生态哲学观和价值观的特征。在具体层面,本书核心概念与关键术语的选取主要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关于生态语言学的学科属性或学科定位、学科发展以及学科使命和目标。关于学科属性或学科定位的相关概念和术语包括“微观生态语言学”“宏观生态语言学”“跨学科”和“超学科”,其中“微观生态语言学”和“跨学科”将生态语言学视为语言学的一个应用分支,而“宏观生态语言学”和“超学科”将生态语言学看作超越了语言学和生态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上级学科。关于生态语言学学科发展特征的概念和术语包括“本土化”“生态学化”“生态转向”“政治性”等。关于生态语言学学科使命和发展目标的相关概念和术语包括“生态教育”“生态文明”“生态人”等。

第二部分关于生态语言学的研究模式、研究路径和研究视角。首先,本书纳入了生态语言学的两个经典模式——“豪根模式”(即“隐喻模式”“机构生态语言学”)和“韩礼德模式”(即“非隐喻模式”“系统生态语言学”)。此外,还包含一些目前被广泛认可的研究路径和研究视角,如“分布式语言观”“辩证语言学”“根性生态语言学”“和谐话语分析”“扩展生态假说”“绿色语法”“绿色语言”“生态话语分析”“语言世界系统”“语用生态语法”“环境”“生态系统语言学”“地球政治(环境政治)”等。

第三部分涉及不同研究模式和研究路径的进一步分类、具体概念、研究方法等。以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为例,在豪根模式下涉及“文化多样性”“语言霸权、语言帝国主义”“语言濒危”“语言多样性”“语言规划”“语言接触”“语言进化”“语言政策”等术语;在韩礼德模式下涉及“生态批评话语分析”“生态话语分析积极路径”“多层分析模式”“(概念)隐喻”“故事”“生态话语连续统”“以人为本假定”“良知原则”“亲近原则”“制约原则”“删略,提醒”“框架”“生态话语三分类型”“替代性话语”“反面话语”“生态哲学观”“双层分析框架”“凸显”“元功能生态维度”“言语行为”“身份”“叙事”等概念和术语。

第四部分关于生态语言学研究队伍的情况。伴随着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侧重,世界各地出现了不同的研究团队,包括“阿德莱德团队”“比勒菲尔德学派”“地球语言组织”“格拉茨团队”“欧登塞团队”“国际生态语言学学会”“绿色运动”。这一部分术语主要介绍这些团队的代表人物及其研究侧重。

第五部分关于生态语言学研究中涉及的生态哲学观、价值观、意识形态、伦理等,包括“等级主义”“和谐”“可持续性”“浅层生态学”“人类中心主义”“深层生态学”“生态主义”“生态伦理”“意识形态”“消费主义”“物种主义”“增长主义”等概念和术语。一方面,这些意识领域的问题反映在语言中,以语言为载体进行传播;另一方面,语言的使用可以构建、强化、改变、重塑意识问题。

第六部分涉及不同学科和学派中影响生态语言学研究的概念和术语, 主要涉及生态学、语言学、心理学、传播学、地质学、哲学和伦理学。生态学或环境学的一些理论和概念被应用到生态语言学中,被用于研究语言与其环境的关系,例如“传统生态知识”“盖亚假说”“生态位”“生态系统”等。在语言学领域,以问题和功能为导向的、推动生态语言学研究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概念主要来自功能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 包括“及物性”“进化系统类型说”“马克思主义语言学观”“批评话语分析”“萨丕尔– 沃尔夫假说”“语言功能”“主位”“信息”“情态”“模态”。除了生态学和语言学这两个主要领域,生态语言学研究还借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心理学领域的“给养”,传播学领域的“环境(传播) 修辞”,地质学领域的“人类世”等,而上述第五部分关于生态哲学观、价值观、意识形态、伦理的概念和术语则来自哲学和伦理学领域。生态语言学研究吸收了其他学派或学科的思想、理念和方法,同时也推动生态语言学不断向多个学科延伸,展现了生态学化和生态泛化现象。

关于本书有五点特别说明。

第一,虽然本书分为核心概念和关键术语两个部分,但是二者并非泾渭分明,其界限有时是十分模糊的。划分的主要依据之一是:概念是较为宏观的思想,而术语是表达这些思想的符号。

第二, 一些核心概念和关键术语并非局限于特定的学科或学派(如“故事”“叙事”“本土化”等),它们在不同情景下的解释既有相通之处,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本书通常会对比这些概念和术语在不同领域的意义、功能和价值。

第三,为了更好地解释一些概念和术语(特别是涉及语篇或话语分析类概念和术语,如“生态批评话语分析”“和谐话语分析”等),文内附有相应的实例进行说明。

第四,某些概念和术语篇章内涉及更多其他相关的概念和术语,例如,“政治性”中涉及“价值取向”;“删略,提醒”中涉及“痕迹”和“空白”;“绿色语言”中涉及“漂绿”;“扩展生态假说”中涉及“统一的生态语言科学”和“自然语言观”;“生态主义”中涉及“动物福利论”“生命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生态女性主义”“生态后现代主义”等。

第五,生态话语分析(包括对生态类话语的分析和对所有话语进行生态分析)是生态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中的很多核心概念和关键术语也是生态话语分析的重要概念和术语。

感谢上海时代教育出版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出版社联合推出“外国语言文学核心概念与关键术语丛书”,促成了本书的撰写。感谢本书的策划编辑郝建华和责任编辑杨文娟为本书出版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以及提供的各方面支持和帮助。感谢中山大学杨炳钧教授提出修改建议。感谢我们所在的工作单位中山大学和澳门城市大学提供的宝贵的研究平台。

编著者

2025 年5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