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前言
《人工智能通识教程》第1版于2020年出版,由于全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很快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另外,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以大数据、深度学习、增强学习为基础方法,而如迁移学习、对抗学习、大语言模型等知识在很多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人工智能不仅解决了众多科研问题,还将机器学习、数据挖掘、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等技术应用到了更广泛的领域,自然也对教材的新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在第1版的基础上,本书的第2版应运而生。
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处于黄金期。本书新版各章内容都做了较大调整。第4章重点加强了“智能体”的知识。第5、6章重点加强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知识阐述。新增加了第7章“强化学习”。新增加了第12章“GPT——大语言模型起步”,系统地介绍了大语言模型的丰富知识。限于篇幅,本书也适当减少了部分内容,如专家系统。
本书内容丰富,信息量极大,不同读者阅读本书时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本书的每一章都相对独立,跳过前面内容原则上不影响后面内容的阅读。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和思考,读者不仅能够掌握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理论和技术,还能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规律。
作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人工智能对世界的影响“将超过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事物”。它可以与任何智能任务产生联系,是真正普遍存在的领域。本书包括思考的工具、定义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智能体与智能代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强化学习、数据挖掘、机器人技术、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GPT——大语言模型起步、群体智能、自动规划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等内容。
一如当年的计算机以及随后的因特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今天,人工智能也是每个大学生和社会人士都必须关注、学习和重视的知识与应用。
本书是针对高等院校文理科学生的发展需要,为高等院校“人工智能”基础或通识课程全新设计、编写的教材。教师使用本书进行教学时,可依照学习进度与需求对内容进行适当取舍。
本书每一章都体现下列要点。
(1) 提倡课前预习各章课文。各章均安排了精选的导读案例,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引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2) 介绍基本观念,解释原理,让学习者能切实理解和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及相关应用知识。
(3) 组织浅显易懂的案例,注重让学生扎实地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4) 为学生提供低认知负荷的作业,让学生在自我成就中构建人工智能的基本观念与技术架构。
(5) 注重思维与实践并进。建议教师在教学班中组织研究性学习活动,鼓励学生讨论与表达,努力让人工智能的知识成为学生未来驰骋职场的立身之本。
虽然社会已经进入电子时代,但我们仍然竭力倡导课前、课后看书,课中在书上做好笔记,在课程结束时完成课程学习总结。为各章设计的作业(单选题)并不难,学生只要认真阅读本书,就能够准确回答所有题目。
采用本书作为教材时,教师和学生可以参考下面的课程教学进度表。在实际教学中,应按照教学大纲和实际情况确定课程的教学进度。课程教学进度表(20—20学年第学期)
课程号: ×××课程名称: 人工智能基础学分: 2周学时: 2
总学时: 32(理论学时: 32实践学时: )
主讲教师: ×××
序号校历
周次章节(或实训、习题课等)
名称与内容学时教学方法课后作业布置11引言
第1章思考的工具222第2章定义人工智能(1)233第2章定义人工智能(2)244第3章大数据与人工智能255第4章智能体与智能代理266第5章机器学习277第6章(人工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288第7章强化学习299第8章数据挖掘21010第9章机器人技术21111第10章计算机视觉21212第11章自然语言处理21313第12章GPT——大语言模型起步21414第13章群体智能21515第14章自动规划21616第15章人工智能的发展2课文作业课程学习总结填表人(签字):日期:
分院(系、教研室)领导(签字): 日期:课程的教学评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每章的课后作业(共15次);
(2) 第15章的课程学习总结(大作业1次);
(3) 平时考勤;
(4) 任课老师认为必要的其他考核方法。
本书特色鲜明、易读易学,适合本科和高职院校各相关专业文理科学生学习,也适合对人工智能相关领域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
与本书配套的教学大纲、教学课件等电子资源,读者可以从清华大学出版社网站(http://www.tup.com.cn)本书页面的“课件下载”处下载。
根据学习需要,本书还配备了30课的微课视频,读者可先扫描封底刮刮卡进行注册,再扫描书中的二维码进行在线学习。
本书的编写得到浙大城市学院、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嘉善技师学院、温州商学院、浙江华邦物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多所院校、企业同仁的支持,金海溶、戴跃江、朱准、胡相勇、章小华等参与了本书的部分编写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周苏2024年3月于杭州
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个重要的分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发展历史已经不短了。它经过几起几落,终于迎来了高速发展、成果不断涌现的新时期。毫无疑问,一如当年的计算机以及随后的因特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今天,人工智能也是每个大学生和社会人士都必须关注、学习和重视的知识与应用。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技术科学。它试图了解人类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新的能以与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基础概念、专家系统、机器学习、神经网络、智能代理、群体智能、数据挖掘、机器人、图像识别与处理、自然语言处理、自动规划等。可以想象,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模仿人的思考,甚至在某些方面可能超过人的智能。
人工智能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科学,包括的知识内容十分广泛。本书结构新颖,内容丰富,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人工智能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可以帮助读者扎实地打好人工智能的知识与应用基础。
本书针对高等院校文理科学生的发展需要,是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人工智能”基础课程或通识课程全新设计、编写的教材。教师在使用本书进行教学时,可依照学习进度与需求对内容进行适当取舍。
本书每一章都体现下列要点。
(1) 介绍基本概念,解释原理,让学习者能切实理解和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及相关应用知识。
(2) 组织浅显易懂的案例,注重让学生扎实地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3) 为学生提供低认知负荷的作业,让学生在自我成就中构建人工智能的基本观念与技术架构。
(4) 注重思维与实践并进。每章后面安排了【研究性学习】环节,建议教师在教学班中组织研究性学习小组,鼓励学生讨论与表达,努力让人工智能的知识成为学生未来驰骋职场的立身之本。
虽然社会已经进入“电子时代”,但我们仍然竭力倡导课前、课后读书,课中在书上记笔记,在课程结束时完成课程学习总结。为各章设计的作业(单选题)并不难,学生只要认真阅读本书,就能够准确回答所有题目。
采用本书作为教材时,教师和学生可以参考下面的课程教学进度表。在实际教学中,应按照教学大纲和实际情况确定课程教学进度。课程教学进度表(20—20学年第学期)
课程号: 课程名称: 人工智能学分: 2
周学时: 2总学时: 32 (其中理论学时: 32,实践学时: )
主讲教师: 序号校历周次章节(或实训、习题课等)名称与内容学时教学方法课后作业布置11引言
第1章思考的工具222第2章什么是人工智能233第3章规则与专家系统244第4章模糊逻辑与大数据思维255第5章包容体系结构与机器人技术266第5章包容体系结构与机器人技术277第6章机器学习288第6章机器学习299第7章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21010第8章智能代理21111第9章群体智能21212第10章数据挖掘与统计数据21313第11章智能图像处理21414第12章自然语言处理21515第13章自动规划21616第14章人工智能的发展2课文作业
研究性学习课程学习总结填表人(签字): 日期:
系(教研室)主任(签字): 日期:课程的教学评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每章的课后作业(共14次)。
(2) 每章的研究性学习小组活动评价(共13次)。
(3) 第14章的课程学习总结(大作业,1次)。
(4) 平时考勤。
(5) 任课教师认为必要的其他考核方法。
本书特色鲜明,易读易学,适合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各相关专业文理科学生学习,也适合对人工智能相关领域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参考。
与本书配套的教学大纲、教学课件、习题答案等电子资源,读者可以从清华大学出版社网站(http://www.tup.com.cn)本书页面的“课件下载”处下载。
根据学习需要,本书还配备了1500分钟的音频讲解资源,读者可先扫描封底刮刮卡的二维码,再扫描书中的二维码进行在线学习。
本书的编写得到浙大城市学院、浙江理工大学、嘉兴技师学院、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院校师生的支持,袁坚刚、吴贤平、余强、周恒、王文、乔凤凤等参与了本书部分内容的编写工作,作者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周苏
2020年6月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