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十多年前,我读过一篇传记文章《叶圣陶在四川》,其中有一段记录了叶
先生教儿女们写文章的情景。
常常在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
认真地听父亲讲解。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
篇文章。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
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
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
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
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们:“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
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简直
就是严格的考试,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
十多年过去了,这个情景还清晰地印刻在我的头脑里,并且,这一直是我
心目中最完美的作文课堂。
当然,中学的作文课堂不会经常“不出题目”,也不可能总是“随他们写去”。
但是多希望我们的作文课堂也有这样的“热烈讨论”;多希望我们的作文训练
也成为“孩子们都乐意参加”的“生动活泼的考试”;多希望我们的作文考试中,
能出现更多的既符合应试要求又能“说自己的话”“写自己的真情实感”的好
文章。
因为,虽然作文作为一种技能训练必须要有法可依,虽然考场作文作为标
准化考试中的一道试题必须有章可循,但是从根本上说,文章并不是一组数字、
一个公式、一堆分子、一种元素,文章是记忆、是情感、是思想、是观念。一
篇一篇作文,就是一个一个人。
本书试图和同学们聊一聊考场作文写作的底层逻辑。我认为,在规则方法
II
和个性自由中找到写作的那个最好的平衡点,是写好一篇考场作文的最重要的
底层逻辑。
叶先生的作文课堂更让我敬佩的地方在于他没用什么高深的理论、玄妙的
窍门来指导孩子们,就只有最朴素的简简单单却扎扎实实的引导。“到底想清
楚了没有”,这才是作文的真问题,“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这
才是作文能够行之有效地训练、提升的真途径。叶先生的作文课是八十多年前
的事,八十多年来我们的写作教学当然不断地丰富、发展和进步,但也不得不
承认各种大而无当的理论概念、急功近利的所谓“干货”也时常干扰着正常的
写作教学。所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同学们身边的一位老师,随时随地和
你聊聊有关写作文的事情,或者一起看着你的文章,和你一块儿探讨,“这儿
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
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我二十多年写作教
学的故事中得到一点启发,也能从我和学生习作的对话中学到一些实用的技法。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写这本书的时候做了两个方面的努力。
一是上半部分的“课堂”,写作时我尽量保持自己在真实的教学过程中的
思维和语言状态,或者说,我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上课状态来写下这些章节的。
所以行文保留了大量的口语,有时也会插几句闲话,其实这才是课堂的“常态”。
八堂课有一个大致的逻辑框架,但基本上还是漫谈的形式。所以同学们完
全可以随手翻到某个部分开始读,如果恰好是你困惑的或是感兴趣的问题,那
就从这个小问题聊起,开始我们关于写作文这件事的一次思想的“散步”。
二是下半部分的作文评点,对,不是点评而是评点。评点是古人研读文章
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眉评”(在竖排作品的上方写评点文字)、“夹评”(在
作品行文中间插进评点文字)、“段评”(在作品段落之后写评点文字)等方式,
对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进行评论,有时也有些借题发挥的闲话。这是一种特别好
的和作品“对话”的形式。其实今天的作文批改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这种方式,
我们对中学时代作文的回忆,一定不仅仅是老师给的一个分数,更重要的是老
师用红笔在文章末尾和字里行间写下的或长或短的评价和闲话。
. .
前言
III
我对六个主题的几十篇作文进行了评点,主要聚焦在文章中那些精彩的内
容和可供大家借鉴的思路技巧,也有很多对于缺点和不足的批评,有时候也会
借题发挥聊上两句。
需要注意的是,下半部分所选的作文并不都是考场上的“优秀作文”,大
多数文章中存在瑕疵,个别作文甚至存在比较大的问题,这些都被原样呈现。
我想既把考场作文中的优点指出来供大家学习借鉴,也把一些问题指出来供大
家反思修改,这才是作文评点的应有之义,甚至后者可能对大多数同学的意义
更大一些。时下的作文教学,有一些把“作文讲评课”变成“优秀作文表彰课”
的倾向,看上去很美,但实在是有“何不食肉糜”之感,应该多考虑一下大部
分同学写作文的“疾苦”。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受到了很多朋友的帮助,在这里向他们表示衷心
的感谢。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对我的支持与信任,特别是要感谢本书的编辑汤
思思女士细致认真的工作和尽职尽责的督促,我的两个徒弟,高悦和刘光尧老
师成为书稿最早的读者,帮我校正了不少错误,我们也常常就书中谈到的问题
展开讨论,让我有了很大收获。
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一群人,就是书中所有作文的作者们。除了少数几
篇来自网络的作文,绝大部分作文的作者就是我的学生,而且这些作文都是真
正在考场或作文课上完成的。不过因为近些年日常考试都采取计算机阅卷的方
式,所以一些作文没及时“追查”作者,也没能留下他们的名字,我和这些同
学的缘分就只限于计算机显示器上那篇考场作文。不过我知道,他就是在考场
上奋笔疾书、在操场上打球疯跑、在走廊里向我点头问好的那些孩子中的一个。
他们,就是这一篇一篇作文后面的一个一个人。
纪聪涛
202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