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引言

曹丕《典论·论文》云:“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学生作文,

按照“凡著于竹帛者为文章”的说法,是可以列入文学之列的,所以,也是盛事。

文以载道,建言树德。或阐述义理,或激浊扬清,或评论时务,或发表己见。

既读书致用,又指点江山。写作是学业能力要求,更是自我教育提升的过程。

学子借此表达思维思想,直通修齐治平。

文章是文心的表达。文品关乎人品,文章的格局气象,是作者格局气象

的折射。先秦诸子、史圣司马迁、韩柳欧苏等文学大师,是写作楷模。后辈

学子当秉承先贤经世致用、务去陈言的创作传统,胸怀家国,腹有诗书,写

出文质兼美的文字。以下两篇发言稿详述此旨,谨供参阅。

胸怀家国文始大

——在2018年中国校园文学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我校语文组,让我在这个会上做个发言。那我就以语文教师的身份,仅

从写作教学的角度,把我的一些观察、思考和做法说一说,以供借鉴。

在2015年第四届全国中小学写作高端论坛上,我讲过一节写作课,课题

是“腹有诗词文自华”。大旨在传达写作与诗词修养的关系,积淀诗词,提升

文采。今天,是从文章境界、气象上谈,题目为“胸怀家国文始大”。

大笔写大字,大手笔才能写出大文章,怎样才能让学生写出大境界、大

气象的文章,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这确实是个问题。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多种面貌的时代。可以说现在

是一个信息爆炸、知识过剩的时代,也可以说是一个文化垃圾充斥的时代;可

以说这是一个文化多元、出版繁荣的时代,当然也可以说是一个消解文字、形

式超过内容的时代。曾经有过一个时期,英雄退役,崇高贬值,信仰缺失,小

佟先生教写议论文

IV

我盛行。世风影响文风,流风所及,在中学生写作中,也有此反映。比如,谁

写理想是当英雄、当科学家,谁就虚伪、不切实际;谁写日常俗人、无聊琐事,

谁就真实、贴近生活。谁写自我个别,谁有个性;谁写大我共性,谁就平庸。

谁书写当下,谁接地气;谁歌颂传统,谁陈腐。近年来,这种文风虽有好转,

但仍余波未息。当然,写自我,写琐事,写小心思、小感触、小情怀,也不是

不行,有时也感人。但我只是觉得它们小,有些还是那种藏在皮袍下面的“小”。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的确,当我们的笔触写到江山草木、

雪夕霜晨、蓝天黄土;当我们的目光触及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民生疾苦;当

我们把个人的痛苦欢乐、忧愁憧憬,与他人的生活、社会的发展、祖国的明

天紧密相联,文章格局便为之一改,文风境界便为之一开,情调气象便为之

一新。“一个作家不能使自己伟大起来,无论是描写自身的痛苦还是幸福。只

有将自己的痛苦和幸福与全人类联系起来,他才能走向伟大。”契诃夫如是说。

谁能够否认这种教诲呢?

“风月一天诗酒料,文章千古性灵花。”一天的风月是饮酒作诗的好材料,

千百年来的文章是性灵开出来的花朵。有什么样的性灵,就开出什么样的花

朵。麻雀鸣叫,雄鹰也鸣叫,唱的不是一支歌。基于这些考虑,我便从陶冶

情操、培养性灵、开拓心野、壮大精神入手,引导学生走出小我,心存家国;

跨越平俗,走向高尚;忘却卑琐,接近崇高;摒弃浮华,崇尚质朴。有如此性

灵,方可写出具有阳刚美的文字,才有刚健质朴的中国校园文学。

2017年4月12日,在海淀区作家协会的倡导下,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我校成立了文学社,文学社取名为“新生”。在成立大会上,我讲了下面这些话:

社名取自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后筹办的第一本刊物《新生》,是新的生命的

意思。我们以“新生”为名,其旨意是继承鲁迅先生的精神余脉,提倡“为

人生”的文学。因为80多年过去了,我们的国民性的改造任务还远远没有完

成,他所揭露的“国民性”依旧在今天的“看客”身上显现,他所抨击的“精

神胜利法”仍在发酵。鲁迅的身影,从二十世纪走来,他还将走进下个世纪

去。今日的中国青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时下,由于种种政治、

经济、历史主题的变奏,文学越来越边缘化、功利化、世俗化了。文学的天

引言

V

地生长出一丛丛的灌木与杂草,少见参天的大树。刚刚辞世的著名军旅文艺

家阎肃生前曾说:“我们也有‘风花雪月’,但那‘风’是‘铁马秋风’,‘花’

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文学是人学,

是为人性的,而我们更提倡“为人生”的文学,其中的原因显而易见。倡导

有家国情怀、关注现实的刚健质朴的文风,是我们前进的方向!

“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一种美;“关西大汉,

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也是一种美。愿我们校园文学的百花园中,

多开出一丛丛雪莲寒梅,多挺出一棵棵木棉梧桐,那会是何等壮美的景象!

春天来了,东风劲吹。祝愿我们中国校园文学的园地,枝干挺拔,花团

锦簇!

作者

2018年3月

腹有诗书文自华

——在人大附中写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就学生作文的评判而言,语言是第一评价标准。这话虽有些夸张,但却

是真话、实情。因为阅卷人直接面对的是语言文字。语言有文采,是好文章

的标准之一,也是阅卷者打高分的凭据。同等条件下,即使是偏题、跑题文,

有文采的文章也多被阅卷人提一个档次打分。因此,文章有文采,这是师生

共同的追求。

什么是有文采?

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一文中说:“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

‘辞达而已矣。’……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这是大文豪苏轼的文采

观。苏子以为,辞达意就有文采。我的理解是:辞达意即文与质合,即文章的

表达形式与内容思想要相匹配。无论是叙写故事、抒发感情,还是发表议论、

说明事物,文体选用和语言运用都要与表达的意思融洽。否则,就会出现文

佟先生教写议论文

胜质——形式大于内容,或质胜文——内容大于形式的弊病。文与质合,当

是学生作文追求文采的标准。

说得具体些,写说明性的文章,魏学洢的《核舟记》、沈括的《活版》、

茅以昇的《中国石拱桥》、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法布尔的《蝉》是典范;写

人记事类的文章,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鲁迅的《一件小事》、

朱自清的《背影》、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欧·亨利的《警察和赞美诗》

是典范;写景抒情类的文章,柳宗元的《永州八记》、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茅盾的《风景谈》是典范;写议论类的文章,韩愈的《师说》、欧阳修的《五

代史伶官传序》、苏洵的《六国论》、鲁迅的《拿来主义》、毛泽东的《改造我

们的学习》是典范。这些文章辞与意合、文质兼美,是学生写作的标准和方向。

有这些文章做基础、为底色,将它们深透理解,存入心中,就像巴金背诵《古

文观止》,写作——立意谋篇和遣词造句——就有了规章,就不会“走形”“变

色”。“跟文章大家学写作”,这才是写作的正确方向和有效方法。

学生写作文最常见的毛病有二:一是辞不达意,二是以辞害意。辞不达

意表现为用词不准确,用语不妥帖,不能精准表达出自己所要说的意思,就

像射箭打靶,总偏离靶心,在七八、四五环上游动;以辞害意表现为喜欢用生

僻的字眼、华丽的辞藻,借以凸显文采,导致文词虚浮,不能恰切、全面地

表情达意、描摹事物。前者是语法修辞知识不够,后者是运用过当,文大于意。

怎样才能做到有文采呢?

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得到的方法是:首先要做到文从字顺,合乎语法。

先把意思表达正确准确、清楚明白,不模糊含混,不似是而非。其次,要恰

当运用修辞,把意思表达得生动形象、充分丰富。若要做到这两条,有效的

方法就是读书。有些读者读到这句话恐怕会失望了,说“不过老生常谈”。是的,

然而我要说,老生常谈的往往是真理,是经验,是千百年来、千百万人通过

实践检验并证明是正确的结论。之所以常谈,是因为人们总是轻视它,忽略它。

为了达到目的,人们往往热衷于采取劳有小获,甚至劳而无获的办法,比如:

为求作文有文采,有人刻意使用比喻、夸张、拟人、对偶、排比等修辞方法,

有的甚至模仿骈文格式写作。有识者见此大声疾呼,不厌其烦地屡屡疾呼,

不是很自然吗?不能武断地说这种训练和做法不对,没有效果,但至少不能

够模式化、程式化和普及推广,训练效果也有待检验。智慧的写作者会以“老

生之谈”作为写作指南,落实到行动上,持之以恒。他们会抛弃急功近利的

小技巧,取用读书积累的根本大法。

腹有诗书文自华,这是金科玉律。作为语文教师,我笃信杜甫的写作箴

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信奉程氏家塾之训“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关于“读书”的著述汗牛充栋,最简洁的表达在这里:

“读什么书?”答道:“读文学经典。”

“怎样读书?”答道:“读书要做笔记,并时时翻看成诵。”

腹有诗书。心中有了屈原、李白、杜甫、柳永、李清照、苏轼、辛弃疾、

关汉卿、王实甫、孔尚任、洪昇,心中有了先秦诸子、史传文章、唐宋散文、

明清小说,又兼有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巴金等,一个人的精神气质、

人格品质也会随之改变,发言作文自有长进,如影随形,文气顿生。言为心声,

作文是学生精神的折射。阅文即阅人,阅卷者通过文章对作者人品进行评阅。

这样说来,文采又关乎人的精神风采。所以,我主张要读书。通过读书,改

变学子的人文品质,同时,使语言表达改观,达到言之有文。

同学们不必忧虑读书没有效果,只要拿起书来,动起笔来,口念心诵,

坚持不懈,功效自见。

作者

202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