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在知识要素深度赋能与创新引擎全域驱动的智变新时代,高等教育正经历着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的系统性升级。2025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以下简称《学位法》)首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的分类发展框架,明确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可通过“规定的实践成果答辩”申请学位。实践成果包含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报告、方案设计和产品设计(作品创作)等。这标志着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正式迈入“实践赋能、产教融合”的新阶段。

这一变革体现出了管理类专业硕士教育坚定“扎根实践、服务社会”的核心方向。自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置和试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几点意见》,开启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先河(黄宝印,2011)。35年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先后审议通过了67种硕士专业学位,31种可授硕士专业学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结构更趋完善,类别更加丰富,更好地适应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共招收硕士研究生114.84万人,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比例已经接近60%(数据来源:教育部新闻发布会,2024年3月)。可见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中坚力量。随着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和毕业生人数的逐年递增,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贡献了应有的力量,但在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这一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也逐步放大。一方面,是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体系脱节,专业学位在培养过程中与学术学位同质化倾向较为严重,忽略了专业学位培养中的应用型导向;另一方面,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实现目标的路径模糊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了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学术化倾向。以管理类专业学位学生的毕业论文为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重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工作需求、界定管理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尽管导师在指导或评阅专业硕士毕业论文时,对学术要求有所弱化,但仍普遍应用学术标准,如要求学生阅读近5年外文文献、有理论贡献或创新点等。毋庸置疑,长此以往,学术型培养方法很难实现专业学位的应用导向型目标。《学位法》以法律形式明确“实践成果”的学位授予标准,推动高等教育从“供给驱动”转向“需求驱动”,要求管理类人才必须具备“将双脚扎进田野”的行动力与“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使命感。

这一变革也回应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产业升级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呼唤。管理学科的本质是解决问题的科学,其生命力源于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与创新性破解。传统的学术论文模式虽能体现理论功底,却难以全面展现管理类人才在复杂场景中的决策能力、实践智慧与价值创造。《学位法》的修订版中明确要求,专业学位教育需以“实践成果”为核心载体,鼓励学生将课堂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方案”。而案例分析报告,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关键纽带,恰是这一要求的具象化表达。案例分析报告写作的价值在于实现从“知识输入”到“能力输出”的转型。首先,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是以实践为导向的能力训练。案例分析要求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管理场景中,运用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识别问题根源、设计解决方案并评估实施效果。这一过程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战略管理、组织行为、运营优化等理论的理解,更培养了其系统思维、跨部门协作与资源整合能力。其次,案例分析报告的写作是创新能力的孵化器。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数字技术革命与可持续发展议程交织叠加,企业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仅靠传统理论框架已无法应对快速迭代的商业模式与不确定性风险,需要孵化更多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学位法》强调专业学位成果需在“应用创新、技术创新”上有所突破。案例分析通过解剖企业转型、市场拓展、危机管理等鲜活样本,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探索差异化创新策略。最后,案例分析报告是产教融通的纽带。管理问题的复杂性与动态性特征,决定了单一课堂讲授模式具有局限性。案例分析天然需要校企深度协同:企业提供真实场景与数据,高校提供方法论与智力支持,双方共同构建“问题共研、成果共享”的生态。

多年来,案例或者案例分析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申请学位成果的主要形式之一,在以MBA、MEM、MPA、专业会计硕士(MPAcc)为代表的管理类专业学位领域达成了共识,但执行过程中却存在“两不一无”现象,即学生想写不会写,导师想指导又不知如何入手,专家无评审依据。“两不一无”的背后隐含着导师指导论文和学生写作过程中的困惑。 

为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以及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教研〔2023〕2号)、《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学位〔2020〕20号)等文件精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规定,将原“专题研究类论文”的提法统一更新为“学位论文”,该表述涵盖学位论文和实践成果。将除“学位论文”以外的其他形式成果,如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报告、方案设计等,均归入“实践成果”范畴。支持各专业学位根据实际情况审慎研判后,增设其他形式实践成果。同时,进一步明确文字类实践成果案例分析报告的内容要源于专业实践领域的真实客观事件,建议采用一手真实案例,其分析的结论和建议应具有实践应用价值,对相关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或理论价值;各管理类专业硕士教指委也均发布了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与申请学位实践成果的基本要求,加快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界定了管理专业申请学位案例分析报告应包含的基本要素,如绪论、案例陈述、案例分析等。但依然存在如下问题需要探讨。 

第一,为什么管理专业案例分析报告的评价包含论文选题、案例陈述、理论应用、问题分析、分析结果等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什么?案例分析报告的结构应是什么? 

第二,教师如何指导专硕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学生如何结合企业实践完成一篇优秀的案例分析报告?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撰写案例分析报告,需要重新界定企业实践问题,不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师指导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时,也迫切需要一套可复制的结构化方法。从教师维度看,大多数教师对学术型毕业论文指导较为熟悉,希望了解案例分析报告的指导要点。从学生维度看,管理类专业硕士学生虽然普遍具有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却不知如何从实践中找到研究问题,如何将自身实践经验转化为案例分析报告;有的工作经验较少的学生,想写却感到素材匮乏。所以,学生们也迫切需要一套可以复制的流程以及可操作的工具,以便更好地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第三,案例分析报告写作能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哪些价值?教师往往面临教学和科研的多重压力,指导专业学位硕士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的过程,能否助益其教学科研?由学生实践经验转化的案例分析报告可否用于教学?进一步可否转化为研究成果?学生更为关注的是,通过案例分析报告的写作,能否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受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委托,承接了“全国MBA教育项目综合教改试点”项目(2010—2013)以及“全国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项目(2013-2014),将案例分析等实践成果作为学位申请成果进行改革试点,创造出许多“最佳实践”。本书结合团队多年管理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主要探讨在管理专业硕士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如何通过案例分析报告完成学位申请实践成果的指导与写作,助力学生工作精进,增益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双融”,让案例分析报告的写作更好地服务于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管理专业硕士人才培养。

全书分为十三章。

第一部分:第一和第二章,主要介绍案例分析报告的基本要素以及关键步骤,旨在回答管理专业硕士案例分析报告的结构是什么、包含哪些要素、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培养学生的何种能力、论文写作的基本流程有哪些等问题。 

第二部分:第三至第六章,主要介绍管理专业硕士高质量案例分析报告的开发方法。结合实例解析写作中的难点,即如何选题、如何描写案例故事、如何进行案例分析、如何提炼结论等。 

第三部分:第七到第十二章,主要从学科分类维度解析优秀管理专业硕士示范案例分析报告的综合实例(即管理类专业硕士实践成果典型示例)。 

第四部分:第十三章,将集中呈现管理专业硕士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过程中的所思、所行、所惑、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