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本书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化陶瓷及其生产创作区域为研究对象,运用艺术社会学方法,研究揭示德化陶瓷发展的整体样貌,从生产、传播、消费这一空间结构,对德化陶瓷产业和传统陶瓷艺术的发展状态进行剖析,对德化陶瓷产区的物、人、观念系统以及彼此的关联互动进行阐释,分析其中存在的复杂且立体的关系。观察研究不同种类的“物”即陶瓷在形式、质量、数量、功能等方面的变化,既有对产品的一般性描述,又有对传统陶瓷艺术作品的审美分析;由物延伸到人,注意到人的需求、使用陶瓷的方式、人们对陶瓷器物在观念认识上的变化,观察人在艺术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从人及其行为活动又延伸触及指导人们行为的观念系统。

关于传统工艺聚集区或传统手工艺的研究视角,过往多以历史、工艺等维度进行讨论。本书则以不同思路,并未采取惯常的以历史时间顺序叙事论述的方式,而是选取广阔社会语境中长期影响德化陶瓷业发展的若干关键因素,即自然地理条件、生产力进步、生产关系变化、福建地域文化特征、以版权为代表的法治体系的建立,观察这些因素的变化,从中审视德化传统陶瓷艺术和产区的发展,同时作为对生产、传播、消费研究角度的补足与完善。本书形成了研究德化陶瓷演变及产区发展的新视角,获得对研究对象在当代更加开阔、全面和系统的认识。

本书的研究视野既关注宏观社会外部因素,同时又聚焦于微观艺术界内部因素;既有对群体的讨论,又有对个案的分析;兼具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的观察;在突出社会建构意义的同时,强调艺术的独特性、创造性。

通过本书的研究,读者可以看到今天德化陶瓷产区的进步与发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德化传统陶瓷艺术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今天,基于坚定的文化自信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德化陶瓷以新的面貌再次出走海外、遍及世界,可谓“四海重光”。本书从文史、造型设计、工艺等研究层面之外提出了德化陶瓷研究的新视角、新发现、新观点、新方法;形成了针对德化陶瓷及其产区的全景式观察,发现传统陶瓷艺术在本土语境中呈现出的非标准化发展格局,揭示出其中一些隐形的、具有本土艺术发展特色的现象及背后蕴含的社会和观念机制,有助于在认清规律和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探索传统陶瓷艺术和传统工艺聚集区中国式的发展路径模式,突破一些束缚传统艺术实践的僵化观念,可以更好地激发创新创造的活力。本书也为艺术社会学方法引入传统工艺聚集区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示范,对于德化陶瓷及其产区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本书将艺术社会学视角引入对传统陶瓷产区的讨论中,见前人所未见,为德化陶瓷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也拓宽了艺术社会学的视野,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中,丰富了艺术社会学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