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世纪清华梦——王大中校长十年启示录

作者:吴敏生、吴剑平、孙海涛

定价:78元

印次:1-3

ISBN:9787302397571

出版日期:2015.06.01

印刷日期:2021.11.18

图书责编:张占奎

图书分类:零售

电子书
在线购买
分享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前言序言
资源下载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王大中于1994-2003年担任清华大学校长。这期间,学校党政领导班子提出并实施“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总体办学思路,制定并落实“三个九年,分三步走”的总体发展战略,确立了面向21世纪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才培养目标,赢得了广大师生员工与校友的广泛认可和赞誉,被认为是清华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 本书记载了王大中在清华的求学和工作经历,客观再现了他担任校长十年间清华大学的改革发展进程。

吴敏生,男,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校任教。曾任清华大学党办副主任、机械系党委副书记等职务。获德国亚琛(Aachen)科技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教务长、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福州大学校长。�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 吾校庄严,巍然中央, 东西文化,荟萃一堂, 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莘莘学子来远方, 莘莘学子来远方, 春风化雨乐未央, 行健不息须自强。 …… 汪鸾翔先生于1923年所作的清华校歌歌词,挥洒虎踞龙盘的山海磅礴气势,抒发爱国爱校的清华学子情怀,深得人心,遂取代此前由外籍教师创作的英文校歌而流传弥久。清华校歌的这一变迁,似乎隐含着一种风起云涌的预兆,更象征着这所带有国耻“胎记”的学校从一开始就负有雪耻图强的使命。随后的史实证明,清华的世纪历程始终和中华民族历经苦难而崛起并走向复兴的命运息息相关。这首校歌面世70年之后,从西山北麓长城脚下的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走出了清华历史上的第14位校长,我国著名的核能专家王大中教授。王大中1935年出生于河北昌黎,1953年从天津南开中学考入清华大学。1955年从机械系转入工程物理系,1958年毕业后留校,在核能技术研究所(清华校内习惯以“200号”相称)从事科研。1993年夏秋之际,作为清华校长人选被调回学校本部参与领导工作,次年正式上任。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史,任何一所久负盛名的大学,其发展过程都犹如一场超长距离的接力赛。校长作为学校领导集体的核心,对于跑好接力赛的每一棒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王大中上任之后,先后与方惠坚、贺美英和陈希三位党委书记联袂,引领清华完成了世纪跨越。从1994到2003年,“他长校的十年成为清华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①,这一评价已经成为海内外广大清华人的共识。从清华园到“200号”,再从“200号”到清华园,一路风尘,留下王大中从优秀学生到核能专家、再从核能专家到清...

暂无课件

样章下载

暂无网络资源

扫描二维码
下载APP了解更多

目录
荐语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第一章 逐梦清华求索路001 

一、蒋南翔教育思想的熏陶002 

二、初出茅庐的磨炼006 

三、迈向世界前沿的开端010 

四、核能科技的领军人015 

五、新的使命,新的挑战021

第二章 谋篇布局绘蓝图025

一、前任们的愿景筹谋026 

二、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028 

三、抓住重大机遇,推动跨越式发展032 

四、在实践中探索一流大学之路035 

五、“三个九年,分三步走 ” 041

第三章 学科建设大手笔045

一、以内涵发展为主的学科布局046 

二、工科“学科群 ”的理念和实践049 

三、加速理科发展053 

四、文科的谋局、布局与成局059 

五、科学与艺术的珠联璧合 072 

第四章 百年树人新篇章 079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场硬仗080 

二、面向 21世纪的教育思想大讨论089 

三、构建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094 

四、大力提高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097 

五、开拓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101 

六、激发继续教育活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104 

第五章 队伍建设是强校之本111 

一、唯一的出路是改革112 

二、改善教师待遇的关键步骤119 

三、多管齐下,激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123 

四、实施“百人计划”,壮大院士队伍127 

五、“清华版”的讲席教授制度130 

六、心里始终装着师生员工的利益134 

第六章 顶天立地促转化 141

一、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142 

二、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抓好重大项目144 

三、培育基础研究的后发优势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