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价:45元
印次:1-11
ISBN:9787302444190
出版日期:2016.09.01
印刷日期:2022.07.08
图书责编:梁颖
图书分类:教材
本书面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需求,立足于生产过程中自动化测控系统的设计成套、运行维护能力的培养。首先讲述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系统组成和测量误差的分析与处理; 然后按被测参数分门别类地加以阐述,既包括连续过程类五大参数中的温度、压力、流量、物位和成分分析,也包括机械加工类常用的位移、转速等参数,各种参数测量均介绍了常用的五种以上的传感器或测量仪表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及使用特点,而且列举了传感器在测控系统中的工程应用; 最后介绍了几种全新概念的现代检测技术。 本书既注重传统知识的讲授,又兼顾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力求基础理论与实践创新相交融,系统性、实用性与先进性、前瞻性相结合。 本书内容全面,适用面广,既可以作为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通信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物联网工程、车辆工程、交通工程、计算机应用等专业教材,也可作为从事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相关领域应用和设计开发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书面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需求,本着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总体思想,以实用性为基础,以问题驱动为导向,以案例教学为依托,立足于传感器研发与自动检测系统设计能力的培养。 本书的主要特色为: 1.资深教授领衔与双师型教师的倾情合作 本书主编林敏教授,同为国家首批注册自动化系统工程师,现任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电子与自动化学院院长。1982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化工自动化及仪表专业,曾在企业担任重点引进项目仪表专业甲方代表,后在高校从事计算机集成自动化系统与智能化电子系统的研发与教学工作。主持完成教育部“现代远程资源建设网络课程-微机控制技术及应用”等6项教改项目,辽宁省“油墨色相智能分析系统与电子色卡的研究”纵向和企业委托的计算机测控系统研制等横向10余个项目;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有关计算机控制、自动化工程等方面的著作9部,其中“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辽宁省精品教材1部,大连市科学著作二等奖1部。 其他几位编者也是从教十余年,而且分别具有中国华为、东北电力、日本松下等公司多年的工作经历。因此,本书的编者是既讲授自动化、电子信息等专业系列理论课程,又从事于自动化测控系统和电子产品设计和研制的双师型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 本书力求基础理论与实践创新相交融,系统性、实用性与先进性、前瞻性相结合,既注重传统知识的讲授,又兼顾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 2.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二合为一的内容体系 本书以“理论与应用并重,基础与实践兼顾”为原则,特别注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阐述分析和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培养强化,力争理论知识做到三用一新,即实用、适用、够用和创新,在满足基本教学要求的基础上,适当降低了理论难度,压缩了公式推导及繁琐的计算,代之以大量的图示、例题和工程案例,真正做到了理论知识与工程应用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全书按照“问题驱动”的教学理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生能综合运用检测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人才培养目标。 3.立足于以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场定位 本书面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需求,立足于生产过程中自动化测控系统的设计成套、运行维护能力的培养,也即面对一个生产流程或被测对象,如何通过选用或者设计合适的传感器/检测仪表并据此完成一个性价比高、精准合格的自动检测装置(系统)的设计。 因此,主线是按照被测参数(变量)的分类展开,但在分别介绍连续过程类五大参数测量中的温度、压力、流量、物位和成分分析和机械加工类常用的位移和转速等参数测量时,每一类参数测量均阐述了五种以上不同的传感器或测量仪表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使用特点及其工程应用,充分体现出以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场定位。 本书内容全面,适用面广,既可以作为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通信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物联网工程、车辆工程、交通工程、计算机应用等专业教材,也可作为从事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相关领域应用和设计开发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前言 人类已经进入了科学技术空前发展的信息社会,信息科学与技术深深地改变着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得益于和依赖于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人们时时处处都离不开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控制和应用,而这正是检测技术涉及的研究内容。 自动检测技术是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以传感器为核心的检测技术,与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一起构成了信息技术的完整学科,而且正在成为自动化系统、物联网与信息领域的源头与基石。有权威研究机构称,仪器仪表工业总产值只占工业总产值的百分之几,但它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却达到百分之六、七十。可见,仪器仪表产业对国民经济有着巨大的倍增和拉动作用。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仪器仪表产业的发展,紧紧抓住第三次信息技术浪潮的历史机遇,力推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发展规划中,已把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相关内容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当前,我国仪器仪表技术的研究与产业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在产品微型化、集成化、无线化、智能化、网络化等方向上紧跟国际发展步伐。毫无疑问,自动检测技术是现代化领域中最有发展前途的热门技术之一。而传感技术的研发、检测系统的设计、仪器仪表的使用与维护都需要大批的专门人才作为支撑。因此,自动检测技术成为高校大部分工科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实属必然,尤其是当下,社会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也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 本书是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而编写的,本着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总体思想,遵循“以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思路,着眼于培养学生宽泛的专业理论...
第1章绪论
1.1检测技术的概念
1.2检测系统的组成
1.3检测系统的分类
1.3.1按检测参量分类
1.3.2按检测原理分类
1.3.3按检测方法分类
1.3.4按使用性质分类
1.4检测技术的发展
1.5学习检测技术的目的
思考题与习题
第2章检测技术基础知识
2.1误差分析基础
2.1.1测量参照值
2.1.2误差的表示方法
2.1.3误差的分类
2.2误差的数据处理
2.2.1随机误差的处理方法
2.2.2系统误差的消除方法
2.2.3粗大误差的判别与舍弃
2.2.4测量误差的合成
2.3检测系统基本特性
2.3.1检测系统静态特性
2.3.2检测系统动态特性
思考题与习题
第3章温度检测
3.1概述
3.1.1温度及其测量原理
3.1.2温标及其表示方法
3.1.3测温方式及其原理
3.2热膨胀式测温
3.2.1玻璃管液体温度计
3.2.2双金属温度计
3.2.3压力式温度计
3.3热电偶测温
3.3.1热电偶测温原理
3.3.2热电偶的应用定则
3.3.3常用热电偶种类
3.3.4热电偶的冷端温度补偿
3.3.5热电偶的结构
3.3.6热电偶的测温回路
3.4热电阻测温
3.4.1热电阻测温原理
3.4.2常用热电阻种类
3.4.3热电阻的结构
3.4.4热电阻测温电路
3.4... 查看详情
本书面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需求,本着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总体思想,以实用性为基础,以问题驱动为导向,以案例教学为依托,立足于传感器研发与自动检测系统设计能力的培养。
本书的主要特色为:
1.资深教授领衔与双师型教师的倾情合作
本书主编林敏教授,同为国家首批注册自动化系统工程师,现任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电子与自动化学院院长。1982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化工自动化及仪表专业,曾在企业担任重点引进项目仪表专业甲方代表,后在高校从事计算机集成自动化系统与智能化电子系统的研发与教学工作。主持完成教育部“现代远程资源建设网络课程-微机控制技术及应用”等6项教改项目,辽宁省“油墨色相智能分析系统与电子色卡的研究”纵向和企业委托的计算机测控系统研制等横向10余个项目;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有关计算机控制、自动化工程等方面的著作9部,其中“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辽宁省精品教材1部,大连市科学著作二等奖1部。
其他几位编者也是从教十余年,而且分别具有中国华为、东北电力、日本松下等公司多年的工作经历。因此,本书的编者是既讲授自动化、电子信息等专业系列理论课程,又从事于自动化测控系统和电子产品设计和研制的双师型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
本书力求基础理论与实践创新相交融,系统性、实用性与先进性、前瞻性相结合,既注重传统知识的讲授,又兼顾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
2.基础理论与应用实践二合为一的内容体系
本书以“理论与应用并重,基础与实践兼顾”为原则,特别注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阐述分析和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培养强化,力争理论知识做到三用一新,即实用、适用、够用和创新,在满足基本教学要求的基础上,适当降低了理论难度,压缩了公式推导及繁琐的计算,代之以大量的图示、例题和工程案例,真正做到了理论知识与工程应用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全书按照“问题驱动”的教学理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生能综合运用检测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人才培养目标。
3.立足于以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场定位
本书面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需求,立足于生产过程中自动化测控系统的设计成套、运行维护能力的培养,也即面对一个生产流程或被测对象,如何通过选用或者设计合适的传感器/检测仪表并据此完成一个性价比高、精准合格的自动检测装置(系统)的设计。
因此,主线是按照被测参数(变量)的分类展开,但在分别介绍连续过程类五大参数测量中的温度、压力、流量、物位和成分分析和机械加工类常用的位移和转速等参数测量时,每一类参数测量均阐述了五种以上不同的传感器或测量仪表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使用特点及其工程应用,充分体现出以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场定位。
本书内容全面,适用面广,既可以作为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通信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物联网工程、车辆工程、交通工程、计算机应用等专业教材,也可作为从事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相关领域应用和设计开发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