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 001
第一节 体验设计是设计现象学的入口 / 002
一、体验经济时代的核心诉求:人的体验 / 002
二、现象学的基本目标:描述纯粹体验 / 003
三、从现象学视角研究体验设计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 006
第二节 设计现象学研究现状 / 008
一、国外研究现状概述 / 009
二、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 012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014
第三节 本书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025
一、研究内容 / 025
二、研究方法 / 028
第一章 体验设计的历史和逻辑 / 035
第一节 体验设计的历史 / 035
一、人机工学之前的阶段 / 036
二、人机工学阶段 / 036
三、用户体验设计阶段 / 037
四、体验设计阶段 / 038
第二节 体验设计的逻辑 / 042
一、体验设计的自在阶段:人与人为事物的原初合一关系之形成 / 042
二、体验设计的自觉阶段:人为事物与人的对立关系之发现 / 044
三、体验设计的自为阶段:人工物与人的新型合一关系之重建 / 047
第三节 体验设计与诸设计范畴的关系 / 052
一、体验设计与传统三大设计领域的关系 / 053
二、体验设计与交互设计、服务设计的关系 / 054
第二章 体验的形成机制与人性指向 / 061
第一节 体验是一种统觉 / 061
一、统觉与体验 / 061
二、体验者的“想象力自由变更”与“本质直观” / 066
第二节 体验的人性指向 / 071
一、体验自由 / 072
二、体验尊严 / 073
三、体验幸福 / 082
第三节 “反客户体验”:一种有待克服的传统思维模式 / 092
一、“反客户体验”的表现 / 093
二、“反客户体验”思维的传统商业伦理根源 / 094
三、“反客户体验”思维的一种新形式 / 096
第三章 内时间体验设计方法论 / 101
第一节 内时间体验的现象学描述 / 101
一、内时间体验是客观时间在意识进程中的显现方式 / 102
二、内时间意识“体验流”的组成 / 105
第二节 为“原印象体验”而设计 / 107
一、“第一印象”属于体验设计的对象 / 107
二、“第一印象”设计的现象学方法 / 109
第三节 为“回忆体验”而设计 / 110
一、创造意义与表达情感 / 111
二、服务交互中“回忆体验”的对称性 / 114
第四节 为“期望体验”而设计 / 117
一、品牌力量根源于“期望体验” / 117
二、企业价值观影响“期望体验” / 119
三、企业行为细节创造“超预期体验” / 120
第四章 现象空间体验设计方法论 / 123
第一节 统觉界面体验设计 / 124
一、胡塞尔的空间直观思想的启示 / 124
二、广义界面设计思维 / 127
三、全触点设计思维 / 130
第二节 “上手”界面体验设计 / 134
一、海德格尔的“诸空间”思想的启示 / 135
二、基于海德格尔“诸空间”思想的空间界面自由体验
设计 / 138
三、海德格尔的“上手之物”思想的启示 / 143
第三节 具身化的体验设计 / 148
一、具身化体验设计思维:让人和世界建立有机联系 / 150
二、事物的“肉身化”设计 / 155
三、语言符号的“易消失”设计 / 158
第四节 非具身性的体验设计 / 164
一、“用户-界面”的具身关系 / 166
二、“用户-界面”的诠释关系 / 167
三、“用户-界面”的他异关系 / 168
四、“用户-界面”的背景关系 / 170
第五节 人居体验设计:海德格尔建筑现象学思想的启示 / 171
一、海德格尔对“筑造”(Bauen)本来含义的阐释 / 174
二、以居住体验来领会筑造的本来含义 / 177
三、从筑造的本来含义思考今日建筑 / 179
四、海德格尔对居住的“四重体”阐释 / 183
五、以中国传统居住体验领会“四重体” / 184
六、从“四重体”思考今日的居住 / 189
七、如何在今天实现“人诗意地栖居” / 192
第五章 精神交互体验设计方法论 / 195
第一节 交互体验的三层次 / 195
一、人机交互体验 / 195
二、人际交互体验 / 196
三、精神交互体验 / 197
第二节 精神交互体验的设计原理 / 205
一、马丁.布伯的“我-你”关系体验的哲学思想启示 / 206
二、悬置“主-客关系”,摈弃“我-它”关系,建立“我-你”关系 / 208
三、悬置产品、服务,洞察出事物意义 / 209
第三节 精神交互体验的设计方法 / 211
一、培养基于“我-你”关系的同理心 / 211
二、“永恒之你”为全触点设计方法奠基 / 216
三、“谦卑”精神为“痛点”设计方法奠基 / 220
四、“负轭”精神为“容错”设计方法奠基 / 221
五、“宽恕”精神为“允许例外”设计方法奠基 / 222
第四节 用户研究方法的深化 / 223
一、用户概念的现象学观察 / 223
二、设计师“站在”用户立场 / 226
三、从观察用户到洞察用户 / 229
四、用户动态画像:描述用户就是创造用户 / 240
第五节 体验设计要求企业文化变革 / 254
一、企业组织是体验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 254
二、组织的变革是设计创新的逻辑必然 / 257
三、组织的演进逻辑 / 261
第六章 设计师的精神操练 / 267
第一节 设计师的新定位 / 267
一、设计师“造物观”的跨文化比较 / 268
二、设计师的角色本质和能力本质 / 276
第二节 设计修辞:感觉的造型 / 283
一、“设计修辞”提法的根据:语言和实物的关联 / 285
二、布坎南的设计修辞思想:用传统修辞学的理论,贯通语言和实物 / 286
三、黑川雅之的设计修辞思想:用表达感觉的概念,连接语言和实物 / 289
四、布坎南和黑川雅之对设计修辞的理解差异 / 292
五、黑川雅之修辞法的谜底:佐藤信夫的“修辞感觉”理论 / 295
第三节 设计实践的“道德律” / 304
一、同理心的根基:“我-你”关系 / 305
二、同理心的生长:感觉的较量 / 312
三、同理心的果实:设计实践的“道德律” / 322
第七章 现象学方法对设计思维的深化及对设计教育的启发 / 327
第一节 现象学方法对设计思维的深化 / 328
一、“design ”和“设计”含义的本质直观 / 330
二、设计思维的本质直观:指向“人的自由”的目的思维 / 337
第二节 现象学方法对设计教育的启发 / 348
一、设计判断力培养:将现实问题还原为主观体验 / 348
二、设计表达力培养:重视视觉语言的训练 / 350
三、设计创造力培养:自由的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 352
结论 / 357
一、阐明了体验设计的逻辑 / 357
二、提出了内时间体验设计方法论 / 357
三、提出了现象空间体验设计方法论 / 358
四、提出了精神交互体验设计方法论 / 358
五、提出了设计实践的“道德律” / 358
参考文献 / 361
一、中文文献 / 361
二、英文文献 / 369
后记 / 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