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目录

目?录

  

  

  

  

绪论 艺术介入“失落之境” /1

一、当代社会的“失落之境”及其艺术介入 /2

二、当代艺术的“当代性”及其中国经验 /4

三、当代艺术介入“失落之境”的理论视域 /6

第一章 “失落空间”在当代社会的历史生成 /11

第一节 转型时代的“社会空间” /13

一、空间的私有化和掠夺性占有 /13

二、肆意生长而丧失情感的都市空间 /24

三、被机器化和数字化的生存空间 /26

四、被破坏而失衡的生态空间 /29

第二节 由“知识生产”促成的“构想空间” /33

一、由人类“失落”之境展开的哲学沉思 /33

二、关于“失落”问题的社会学追问 /35

三、介入“失落”的实践哲学 /38

四、介入空间的“空间生产”理论 /39

第三节 艺术家的“亲历空间” /40

一、等待功能重建的残余空间 /40

二、需要景观再塑的破败空间 /42

三、亟须阻遏修复的危险空间 /44

四、有待扰动激活的消极空间 /49

第二章 “特定场域艺术”在“场域”的介入 /53

第一节 立足“构型”与“结构统治” /55

一、基于“构型”的符号权力、策略、战术 /55

二、“策略”运用与项目化实施 /60

三、知识分子的“惯习”与当代艺术的“介入” /68

第二节 基于“场域特定性”的介入 /72

一、特定场地的生命意识被激活 /72

二、特定建筑的空间“写景术”运用 /76

三、特定“地方”的文化形象塑造 /91

第三节 立足特定目标维度的介入 /96

一、伦理:追求空间正义 /96

二、政治:空间治理的推动 /99

三、审美:“美感”的生成 /100

第三章 现场性创作在“场所”的介入发动 /107

第一节 让“场所”作为失落空间介入的着力点 /109

一、艺术介入如何被当下“场所”所需要 /109

二、作为当下关系的“场所”及其与人的联结 /112

三、“现场”介入及其“场所精神”塑造 /121

第二节 “失落”效应发生地的现场性创作 /128

一、在危害显现和发生处的阻遏 /129

二、对破坏恶果播散现场的修复 /134

三、历史的对话构建与伤害的现实显现 /138

第三节 在“失落”责任者所在场所的介入 /149

一、激发公众参与的主动性,从承受到行动 /150

二、对代议制政治及其决策者的讥刺 /154

三、对后果制造者进行象征性的行动追究 /159

第四章 当代艺术在“社区”的介入推进 /163

第一节 “社群”的介入:如何避免“乌合之众” /165

一、既要对抗“精英”,又要远离“暴民” /165

二、“投入社会”作为艺术形式 /172

三、以“参与”“协商”作为艺术介入的原则和机制 /176

第二节 

“社区”的介入:公共艺术之“新”

及其批判性空间实践 /185

一、以“公众参与”作为载体 /186

二、以群体对话作为重要手段 /192

三、以社区共建作为目标 /197

四、关系情境创生与“歧感”分配 /207

第三节 “媒体社区”的介入:从大众媒体到数字互联网络 /212

一、对大众新闻传媒虚假“真实性”的揭露 /213

二、虚拟空间内遥距情感和远程控制的探测 /220

三、让欺诈和操控由“不可见”变为“可见” /223

第五章 “失落空间”介入的反思和展望 /233

第一节 “介入性”作为当代艺术的“当代性” /235

一、“介入性”在当代社会空间生产中的构建 /235

二、“介入性”在对象的“主体性”协调中生成 /240

三、在不同艺术的介入性比较中凸显“空间介入性” /246

第二节 当代艺术如何介入中国乡村 /252

一、打造乡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252

二、由“越后妻有”出发的艺术节会创新 /261

三、乡村美术馆激活乡村的社会参与 /273

第三节 “失落空间”介入与面向未来 /282

一、人—文关系:溯源与生长 /282

二、人—地关系:共治和共生 /289

三、人—(机)—人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思和重构 /295

本书参考文献 /301

本书图录 /301

后记 /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