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篇虚拟篇
第1章eNSP基本操作3
1.1知识准备3
1.1.1eNSP简介3
1.1.2eNSP界面3
1.1.3eNSP常用功能及使用方法8
1.1.4常用网络命令简介13
1.2实验目的15
1.3实验环境15
1.3.1模拟场景15
1.3.2实验条件15
1.4实验步骤15
1.4.1新建网络拓扑并启动设备15
1.4.2配置PC15
1.4.3实现ping命令16
1.4.4实现ipconfig命令16
1.4.5实现arp命令17
1.5实训记录与分析17
1.5.1测试连通性17
1.5.2查看网络配置17
1.5.3查看arp缓存列表17第2章交换机的基本配置及交换表的自学习功能19
2.1知识准备19
2.1.1交换机设备管理19
2.1.2eNSP的视图模式19〖3〗2.1.3交换机命令行中的常用命令20
2.2实验目的21
2.3实验环境21
2.3.1模拟场景21
2.3.2实验条件21
2.3.3网络规划21
2.4实验步骤22
2.4.1搭建网络环境22
2.4.2完成PC的网络配置22
2.4.3通过Console端口实现交换机的带外管理22
2.4.4通过Wireshark抓取数据包分析交换表25
2.4.5验证实验效果28
2.5思考题28
2.6实训记录与分析28
2.6.1搭建网络环境28
2.6.2完成PC的网络配置28
2.6.3通过Console端口实现交换机的带外管理28
2.6.4通过Wireshark抓取数据包分析交换表28
2.6.5验证实验效果29第3章交换机划分VLAN配置30
3.1知识准备30
3.1.1VLAN及相关概念30
3.1.2VLAN划分方式30
3.1.3VLAN的ID范围30
3.2实验目的30
3.3实验环境31
3.3.1模拟场景31
3.3.2实验条件31
3.3.3网络规划31
3.4实验步骤32〖3〗3.4.1搭建网络环境32
3.4.2完成PC的网络配置32
3.4.3通过Console端口实现交换机的IP地址配置32
3.4.4在未划分VLAN的情况下测试PC间的连通性33
3.4.5在交换机上通过Console端口配0置VLAN33
3.4.6通过交换机Console端口配置Trunk模式35
3.4.7利用Wireshark查看802.1Q帧36
3.5思考题37
3.6实训记录与分析37
3.6.1搭建网络环境37
3.6.2完成台式机的网络配置37
3.6.3通过Console端口实现交换机的IP地址配置37
3.6.4未划分VLAN的情况下测试PC间的连通性37
3.6.5在交换机上通过Console端口配置VLAN38
3.6.6通过交换机Console端口配置Trunk模式39
3.6.7利用Wireshark查看802.1Q帧40第4章静态路由与默认路由配置41
4.1知识准备41
4.1.1静态路由与默认路由概念41
4.1.2静态路由与默认路由的配置方法41
4.2实验目的41
4.3实验环境42
4.3.1模拟场景42
4.3.2实验条件42
4.3.3网络规划42
4.4实验步骤43
4.4.1搭建网络环境43
4.4.2完成PC和路由器的网络地址配置并测试连通性43
4.4.3在AR1上配置静态路由44
4.4.4在AR2上配置静态路由45〖3〗4.4.5在AR3上配置静态路由45
4.4.6检查并测试45
4.4.7配置默认路由并测试45
4.5思考题46
4.6实训记录与分析47
4.6.1搭建网络环境47
4.6.2完成PC和路由器的网络地址配置并测试连通性47
4.6.3配置AR1静态路由47
4.6.4配置AR2静态路由47
4.6.5配置AR3静态路由47
4.6.6检查并测试47
4.6.7配置默认路由并测试47第5章RIP路由协议配置48
5.1知识准备48
5.1.1RIP路由协议基本概念48
5.1.2RIP版本48
5.2实验目的48
5.3实验环境48
5.3.1模拟场景48
5.3.2实验条件49
5.3.3网络规划49
5.4实验步骤50
5.4.1搭建网络环境50
5.4.2完成PC和路由器的网络地址配置50
5.4.3在路由器上配置RIP路由50
5.4.4查看RIP配置信息51
5.4.5观察RIP路由的动态更新过程53
5.4.6用ping命令测试网络连通性53
5.5思考题54
5.6实训记录与分析54〖3〗5.6.1搭建网络环境54
5.6.2完成PC和路由器的网络地址配置54
5.6.3在路由器上配置RIP路由54
5.6.4查看RIP配置信息54
5.6.5观察RIP路由的动态更新过程54
5.6.6用ping命令测试网络连通性54第6章OSPF路由协议配置56
6.1知识准备56
6.1.1OSPF协议的概念56
6.1.2OSPF协议的特点56
6.2实验目的57
6.3实验环境57
6.3.1模拟场景57
6.3.2实验条件57
6.3.3网络规划58
6.4实验步骤58
6.4.1搭建网络环境58
6.4.2完成PC和路由器的网络地址配置58
6.4.3配置OSPF路由59
6.4.4检查OSPF路由配置情况59
6.4.5重置OSPF邻居关系63
6.4.6测试连通性64
6.5思考题64
6.6实训记录与分析64
6.6.1搭建网络环境64
6.6.2完成PC和路由器的网络地址配置64
6.6.3配置OSPF路由64
6.6.4检查OSPF路由配置情况65
6.6.5重置OSPF邻居关系65
6.6.6测试连通性65〖3〗
第7章网关路由器配置NAT66
7.1知识准备66
7.1.1专用IP地址66
7.1.2NAT66
7.2实验目的67
7.3实验环境67
7.3.1模拟场景67
7.3.2实验条件67
7.3.3网络规划67
7.4实验步骤69
7.4.1搭建网络环境69
7.4.2完成PC和路由器的网络地址配置69
7.4.3配置AR1路由69
7.4.4配置静态NAT70
7.4.5配置NAPT71
7.4.6配置Easy IP75
7.4.7配置NAT Server77
7.5思考题79
7.6实训记录与分析79
7.6.1搭建网络环境79
7.6.2完成PC和路由器的网络地址配置79
7.6.3路由器路由表配置79
7.6.4配置静态NAT79
7.6.5配置NAPT80
7.6.6配置Easy IP80
7.6.7配置NAT Server80第8章TCP连接实验81
8.1知识准备81
8.1.1TCP特点81
8.1.2TCP连接建立过程81〖3〗
8.2实验目的82
8.3实验环境82
8.3.1模拟场景82
8.3.2实验条件82
8.3.3网络规划83
8.4实验步骤83
8.4.1搭建网络环境83
8.4.2完成PC和路由器的网络地址配置83
8.4.3完成网关路由器AR1的路由及NAT配置84
8.4.4使用Wireshark抓取数据包并分析TCP报文段组成85
8.5思考题88
8.6实训记录与分析88
8.6.1搭建网络环境88
8.6.2完成PC和路由器的网络地址配置88
8.6.3完成网关路由器AR1的路由及NAT配置88
8.6.4使用Wireshark抓取数据包并分析TCP报文段组成88
第二篇实体篇
第9章组建局域网91
9.1知识准备91
9.1.1传输媒体91
9.1.2双绞线91
9.1.3EIA/TIA568 92
9.1.4直连线与交叉线92
9.1.5对等网93
9.2实验目的93
9.3实验环境93
9.3.1模拟场景93
9.3.2实验条件93
9.4实验步骤94
9.4.1安装硬件94〖3〗9.4.2软件设置95
9.4.3用ping命令测试连通性97
9.4.4设置主机名和工作组97
9.4.5设置共享资源98
9.4.6使用共享资源99
9.5思考题99
9.6实训记录与分析99
9.6.1安装硬件99
9.6.2软件设置99
9.6.3用ping命令测试连通性100
9.6.4设置主机名和工作组100
9.6.5设置并访问共享资源100第10章TCP/IP配置及命令102
10.1知识准备102
10.1.1IP102
10.1.2ARP104
10.1.3ICMP104
10.1.4TCP/IP属性105
10.1.5常用命令105
10.2实验目的109
10.3实验环境109
10.3.1模拟场景109
10.3.2实验条件109
10.4实验步骤109
10.4.1动态IP释放和获取109
10.4.2静态IP配置113
10.4.3测试连通性114
10.4.4arp命令的使用114
10.4.5路由跟踪115
10.5思考题116〖3〗
10.6实训记录与分析116
10.6.1动态IP释放和获取116
10.6.2静态IP配置116
10.6.3测试连通性117
10.6.4arp命令的使用118
10.6.5路由跟踪118第11章交换机的基本配置120
11.1知识准备120
11.1.1交换机的工作原理120
11.1.2MAC地址表120
11.1.3交换机的主要技术参数121
11.1.4交换机的管理方式122
11.1.5交换机端口123
11.1.6交换机的命令行配置模式124
11.2实验目的125
11.3实验环境125
11.3.1模拟场景125
11.3.2实验条件125
11.3.3网络规划126
11.4实验步骤127
11.4.1连接交换机127
11.4.2通过Console端口配置交换机128
11.4.3Telnet方式登录交换机131
11.4.4Web方式登录交换机131
11.4.5查看并记录交换机配置主菜单132
11.4.6理解交换机的工作原理134
11.4.7跨交换机MAC地址学习135
11.5思考题135
11.6实训记录与分析135〖3〗
第12章实现VLAN137
12.1知识准备137
12.1.1VLAN的概念137
12.1.2划分VLAN的方法137
12.1.3VLAN标签和VLAN Trunk138
12.1.4交换机VLAN端口类型139
12.2实验目的139
12.3实验环境139
12.3.1模拟场景139
12.3.2实验条件140
12.3.3网络规划140
12.4实验步骤140
12.4.1交换机内VLAN的划分140
12.4.2跨交换机的VLAN的划分144
12.5思考题146
12.6实训记录与分析146第13章DHCP服务器的配置148
13.1知识准备148
13.1.1DHCP的作用与原理148
13.1.2作用域149
13.1.3租用期、排除范围和保留地址150
13.2实验目的150
13.3实验环境150
13.3.1模拟场景150
13.3.2实验条件151
13.3.3网络规划151
13.4实验步骤151
13.4.1添加服务器角色 151
13.4.2完成DHCP服务器配置155
13.4.3配置DHCP客户并验证159〖3〗13.4.4设置排除地址并验证159
13.4.5设置保留地址并验证160
13.5思考题162
13.6实训记录与分析162
13.6.1配置DHCP服务器并验证162
13.6.2设置排除并验证163
13.6.3设置保留并验证164第14章DNS服务器配置165
14.1知识准备165
14.1.1互联网域名结构165
14.1.2DNS的作用与原理165
14.1.3DNS区域166
14.1.4资源记录166
14.1.5动态更新167
14.1.6DNS的日常维护168
14.2实验目的169
14.3实验环境170
14.3.1模拟场景170
14.3.2实验条件170
14.3.3网络规划170
14.4实验步骤171
14.4.1在主DNS服务器上安装DNS服务器角色171
14.4.2主DNS服务器的配置175
14.4.3在辅DNS服务器安装DNS服务器角色182
14.4.4辅DNS服务器的配置183
14.4.5配置DNS客户机并验证DNS185
14.5思考题187
14.6实训记录与分析187
14.6.1主DNS服务器配置187
14.6.2辅DNS服务器配置188〖3〗
14.6.3配置客户机并验证189第15章WWW与FTP服务器的配置190
15.1知识准备190
15.1.1IIS介绍190
15.1.2主目录与虚拟目录190
15.1.3在同一服务器上架设多个网站191
15.2实验目的192
15.3实验环境192
15.3.1模拟场景192
15.3.2实验条件192
15.3.3网络规划192
15.4实验步骤193
15.4.1在WWW服务器上安装IIS193
15.4.2利用IIS的默认Web站点发布网站198
15.4.3使用虚拟目录200
15.4.4利用不同的IP地址架设新的Web站点201
15.4.5利用不同的端口架设新的Web站点202
15.4.6利用主机名架设新的Web站点203
15.4.7在IIS中架设FTP站点204
15.5思考题206
15.6实训记录与分析207
15.6.1在WWW服务器上安装IIS207
15.6.2利用IIS的默认站点发布网站207
15.6.3利用不同的方式架设新的Web站点208
15.6.4在IIS中架设FTP站点209第16章电子邮件服务器配置210
16.1知识准备210
16.1.1电子邮件系统210
16.1.2电子邮件地址210〖3〗
16.1.3电子邮件协议211
16.2实验目的211
16.3实验环境211
16.3.1模拟场景211
16.3.2实验条件212
16.3.3网络规划212
16.4实验步骤213
16.4.1配置DNS服务器213
16.4.2安装Winmail并完成快速设置213
16.4.3使用Winmail管理端工具217
16.4.4使用Foxmail发送邮件219
16.4.5使用浏览器收发邮件221
16.5思考题222
16.6实训记录与分析222
16.6.1配置DNS服务器222
16.6.2安装Winmail并完成快速配置223
16.6.3使用Winmail管理端工具223
16.6.4使用Foxmail发送邮件223
16.6.5使用浏览器收发邮件224
第一篇虚拟篇
第1章eNSP基本操作3
1.1知识准备3
1.1.1eNSP简介3
1.1.2eNSP界面3
1.1.3eNSP常用功能及使用方法8
1.1.4常用网络命令简介13
1.2实验目的15
1.3实验环境15
1.3.1模拟场景15
1.3.2实验条件15
1.4实验步骤15
1.4.1新建网络拓扑并启动设备15
1.4.2配置PC15
1.4.3实现ping命令16
1.4.4实现ipconfig命令16
1.4.5实现arp命令17
1.5实训记录与分析17
1.5.1测试连通性17
1.5.2查看网络配置17
1.5.3查看arp缓存列表17第2章交换机的基本配置及交换表的自学习功能19
2.1知识准备19
2.1.1交换机设备管理19
2.1.2eNSP的视图模式19〖3〗2.1.3交换机命令行中的常用命令20
2.2实验目的21
2.3实验环境21
2.3.1模拟场景21
2.3.2实验条件21
2.3.3网络规划21
2.4实验步骤22
2.4.1搭建网络环境22
2.4.2完成PC的网络配置22
2.4.3通过Console端口实现交换机的带外管理22
2.4.4通过Wireshark抓取数据包分析交换表25
2.4.5验证实验效果28
2.5思考题28
2.6实训记录与分析28
2.6.1搭建网络环境28
2.6.2完成PC的网络配置28
2.6.3通过Console端口实现交换机的带外管理28
2.6.4通过Wireshark抓取数据包分析交换表28
2.6.5验证实验效果29第3章交换机划分VLAN配置30
3.1知识准备30
3.1.1VLAN及相关概念30
3.1.2VLAN划分方式30
3.1.3VLAN的ID范围30
3.2实验目的30
3.3实验环境31
3.3.1模拟场景31
3.3.2实验条件31
3.3.3网络规划31
3.4实验步骤32〖3〗3.4.1搭建网络环境32
3.4.2完成PC的网络配置32
3.4.3通过Console端口实现交换机的IP地址配置32
3.4.4在未划分VLAN的情况下测试PC间的连通性33
3.4.5在交换机上通过Console端口配置VLAN33
3.4.6通过交换机Console端口配置Trunk模式35
3.4.7利用Wireshark查看802.1Q帧36
3.5思考题37
3.6实训记录与分析37
3.6.1搭建网络环境37
3.6.2完成台式机的网络配置37
3.6.3通过Console端口实现交换机的IP地址配置37
3.6.4未划分VLAN的情况下测试PC间的连通性37
3.6.5在交换机上通过Console端口配置VLAN38
3.6.6通过交换机Console端口配置Trunk模式39
3.6.7利用Wireshark查看802.1Q帧40第4章静态路由与默认路由配置41
4.1知识准备41
4.1.1静态路由与默认路由概念41
4.1.2静态路由与默认路由的配置方法41
4.2实验目的41
4.3实验环境42
4.3.1模拟场景42
4.3.2实验条件42
4.3.3网络规划42
4.4实验步骤43
4.4.1搭建网络环境43
4.4.2完成PC和路由器的网络地址配置并测试连通性43
4.4.3在AR1上配置静态路由43
4.4.4在AR2上配置静态路由44〖3〗4.4.5在AR3上配置静态路由45
4.4.6检查并测试45
4.4.7配置默认路由并测试45
4.5思考题46
4.6实训记录与分析47
4.6.1搭建网络环境47
4.6.2完成PC和路由器的网络地址配置并测试连通性47
4.6.3配置AR1静态路由47
4.6.4配置AR2静态路由47
4.6.5配置AR3静态路由47
4.6.6检查并测试47
4.6.7配置默认路由并测试47第5章RIP路由协议配置48
5.1知识准备48
5.1.1RIP路由协议基本概念48
5.1.2RIP版本48
5.2实验目的48
5.3实验环境48
5.3.1模拟场景48
5.3.2实验条件49
5.3.3网络规划49
5.4实验步骤50
5.4.1搭建网络环境50
5.4.2完成PC和路由器的网络地址配置50
5.4.3在路由器上配置RIP路由50
5.4.4查看RIP配置信息51
5.4.5观察RIP路由的动态更新过程53
5.4.6用ping命令测试网络连通性53
5.5思考题54
5.6实训记录与分析54〖3〗5.6.1搭建网络环境54
5.6.2完成PC和路由器的网络地址配置54
5.6.3在路由器上配置RIP路由54
5.6.4查看RIP配置信息54
5.6.5观察RIP路由的动态更新过程54
5.6.6用ping命令测试网络连通性54第6章OSPF路由协议配置56
6.1知识准备56
6.1.1OSPF协议的概念56
6.1.2OSPF协议的特点56
6.2实验目的57
6.3实验环境57
6.3.1模拟场景57
6.3.2实验条件57
6.3.3网络规划58
6.4实验步骤58
6.4.1搭建网络环境58
6.4.2完成PC和路由器的网络地址配置58
6.4.3配置OSPF路由59
6.4.4检查OSPF路由配置情况59
6.4.5重置OSPF邻居关系63
6.4.6测试连通性64
6.5思考题64
6.6实训记录与分析64
6.6.1搭建网络环境64
6.6.2完成PC和路由器的网络地址配置64
6.6.3配置OSPF路由64
6.6.4检查OSPF路由配置情况65
6.6.5重置OSPF邻居关系65
6.6.6测试连通性65〖3〗
第7章网关路由器配置NAT 66
7.1知识准备66
7.1.1专用IP地址66
7.1.2NAT66
7.2实验目的67
7.3实验环境67
7.3.1模拟场景67
7.3.2实验条件67
7.3.3网络规划68
7.4实验步骤69
7.4.1搭建网络环境69
7.4.2完成PC和路由器的网络地址配置69
7.4.3配置AR1路由69
7.4.4配置静态NAT70
7.4.5配置NAPT71
7.4.6配置Easy IP75
7.4.7配置NAT Server77
7.5思考题79
7.6实训记录与分析79
7.6.1搭建网络环境79
7.6.2完成PC和路由器的网络地址配置79
7.6.3路由器路由表配置79
7.6.4配置静态NAT79
7.6.5配置NAPT80
7.6.6配置Easy IP80
7.6.7配置NAT Server80第8章TCP连接实验81
8.1知识准备81
8.1.1TCP特点81
8.1.2TCP连接建立过程81〖3〗
8.2实验目的82
8.3实验环境82
8.3.1模拟场景82
8.3.2实验条件82
8.3.3网络规划83
8.4实验步骤83
8.4.1搭建网络环境83
8.4.2完成PC和路由器的网络地址配置83
8.4.3完成网关路由器AR1的路由及NAT配置84
8.4.4使用Wireshark抓取数据包并分析TCP报文段组成85
8.5思考题88
8.6实训记录与分析88
8.6.1搭建网络环境88
8.6.2完成PC和路由器的网络地址配置88
8.6.3完成网关路由器AR1的路由及NAT配置88
8.6.4使用Wireshark抓取数据包并分析TCP报文段组成88
第二篇实体篇
第9章组建局域网91
9.1知识准备91
9.1.1传输媒体91
9.1.2双绞线91
9.1.3EIA/TIA-568 92
9.1.4直连线与交叉线92
9.1.5对等网93
9.2实验目的93
9.3实验环境93
9.3.1模拟场景93
9.3.2实验条件93
9.4实验步骤94
9.4.1安装硬件94〖3〗9.4.2软件设置95
9.4.3用ping命令测试连通性97
9.4.4设置主机名和工作组97
9.4.5设置共享资源98
9.4.6使用共享资源99
9.5思考题99
9.6实训记录与分析99
9.6.1安装硬件99
9.6.2软件设置99
9.6.3用ping命令测试连通性100
9.6.4设置主机名和工作组100
9.6.5设置并访问共享资源100第10章TCP/IP配置及命令102
10.1知识准备102
10.1.1IP102
10.1.2ARP104
10.1.3ICMP104
10.1.4TCP/IP属性105
10.1.5常用命令105
10.2实验目的109
10.3实验环境109
10.3.1模拟场景109
10.3.2实验条件109
10.4实验步骤109
10.4.1动态IP释放和获取109
10.4.2静态IP配置113
10.4.3测试连通性113
10.4.4arp命令的使用114
10.4.5路由跟踪115
10.5思考题116〖3〗
10.6实训记录与分析116
10.6.1动态IP释放和获取116
10.6.2静态IP配置116
10.6.3测试连通性117
10.6.4arp命令的使用118
10.6.5路由跟踪118第11章交换机的基本配置120
11.1知识准备120
11.1.1交换机的工作原理120
11.1.2MAC地址表120
11.1.3交换机的主要技术参数121
11.1.4交换机的管理方式122
11.1.5交换机端口123
11.1.6交换机的命令行配置模式124
11.2实验目的125
11.3实验环境125
11.3.1模拟场景125
11.3.2实验条件125
11.3.3网络规划126
11.4实验步骤127
11.4.1连接交换机127
11.4.2通过Console端口配置交换机128
11.4.3Telnet方式登录交换机131
11.4.4Web方式登录交换机131
11.4.5查看并记录交换机配置主菜单132
11.4.6理解交换机的工作原理134
11.4.7跨交换机MAC地址学习135
11.5思考题135
11.6实训记录与分析135〖3〗
第12章实现VLAN137
12.1知识准备137
12.1.1VLAN的概念137
12.1.2划分VLAN的方法137
12.1.3VLAN标签和VLAN Trunk138
12.1.4交换机VLAN端口类型139
12.2实验目的139
12.3实验环境139
12.3.1模拟场景139
12.3.2实验条件140
12.3.3网络规划140
12.4实验步骤140
12.4.1交换机内VLAN的划分140
12.4.2跨交换机的VLAN的划分144
12.5思考题146
12.6实训记录与分析146第13章DHCP服务器的配置148
13.1知识准备148
13.1.1DHCP的作用与原理148
13.1.2作用域149
13.1.3租用期、排除范围和保留地址150
13.2实验目的150
13.3实验环境150
13.3.1模拟场景150
13.3.2实验条件151
13.3.3网络规划151
13.4实验步骤151
13.4.1添加服务器角色151
13.4.2完成DHCP服务器配置155
13.4.3配置DHCP客户并验证158〖3〗13.4.4设置排除地址并验证159
13.4.5设置保留地址并验证160
13.5思考题162
13.6实训记录与分析162
13.6.1配置DHCP服务器并验证162
13.6.2设置排除并验证163
13.6.3设置保留并验证163第14章DNS服务器配置164
14.1知识准备164
14.1.1互联网域名结构164
14.1.2DNS的作用与原理164
14.1.3DNS区域165
14.1.4资源记录165
14.1.5动态更新166
14.1.6DNS的日常维护167
14.2实验目的168
14.3实验环境169
14.3.1模拟场景169
14.3.2实验条件169
14.3.3网络规划169
14.4实验步骤170
14.4.1在主DNS服务器上安装DNS服务器角色170
14.4.2主DNS服务器的配置173
14.4.3在辅DNS服务器安装DNS服务器角色179
14.4.4辅DNS服务器的配置180
14.4.5配置DNS客户机并验证DNS183
14.5思考题185
14.6实训记录与分析185
14.6.1主DNS服务器配置185
14.6.2辅DNS服务器配置186〖3〗
14.6.3配置客户机并验证187第15章WWW与FTP服务器的配置188
15.1知识准备188
15.1.1IIS介绍188
15.1.2主目录与虚拟目录188
15.1.3在同一服务器上架设多个网站189
15.2实验目的190
15.3实验环境190
15.3.1模拟场景190
15.3.2实验条件190
15.3.3网络规划190
15.4实验步骤191
15.4.1在WWW服务器上安装IIS191
15.4.2利用IIS的默认Web站点发布网站196
15.4.3使用虚拟目录198
15.4.4利用不同的IP地址架设新的Web站点199
15.4.5利用不同的端口架设新的Web站点200
15.4.6利用主机名架设新的Web站点201
15.4.7在IIS中架设FTP站点202
15.5思考题204
15.6实训记录与分析204
15.6.1在WWW服务器上安装IIS204
15.6.2利用IIS的默认站点发布网站205
15.6.3利用不同的方式架设新的Web站点205
15.6.4在IIS中架设FTP站点206第16章电子邮件服务器配置207
16.1知识准备207
16.1.1电子邮件系统207〖3〗
16.1.2电子邮件地址207
16.1.3电子邮件协议208
16.2实验目的208
16.3实验环境208
16.3.1模拟场景208
16.3.2实验条件209
16.3.3网络规划209
16.4实验步骤210
16.4.1配置DNS服务器210
16.4.2安装Winmail并完成快速设置210
16.4.3使用Winmail管理端工具214
16.4.4使用Foxmail发送邮件216
16.4.5使用浏览器收发邮件218
16.5思考题219
16.6实训记录与分析219
16.6.1配置DNS服务器219
16.6.2安装Winmail并完成快速配置220
16.6.3使用Winmail管理端工具220
16.6.4使用Foxmail发送邮件220
16.6.5使用浏览器收发邮件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