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应当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新世纪需要具有丰富的现代科学知识,能够独立完成面临的任务,充满活力,有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
掌握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无疑是培养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计算机技术已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与其他学科紧密结合,成为推动各学科飞速发展的有力的催化剂。无论学什么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具备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计算机既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又是大众化的工具。学习计算机知识,不仅能够掌握有关的知识,而且能培养人们的信息素养。它是高等学校全面素质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当遵循的理念是: 面向应用需要,采用多种模式,启发自主学习,重视实践训练,加强创新意识,树立团队精神,培养信息素养。
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队伍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计算机专业出身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他们是计算机应用人才队伍中的骨干力量;另一部分是各行各业中应用计算机的人员。这后一部分人一般并非计算机专业毕业。他们人数众多,既熟悉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又掌握计算机的应用知识,善于用计算机作为工具解决本领域中的问题。他们是计算机应用人才队伍中的基本力量。事实上,大部分应用软件都是由非计算机专业出身的计算机应用人员研制的。他们具有的这个优势是其他人难以代替的。从这个事实可以看到在非计算机专业中深入进行计算机教育的必要性。
非计算机专业中的计算机教育,无论目的、内容、教学体系、教材、教学方法等各方面都与计算机专业有很大的不同,绝不能照搬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和做法。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自1984年成立以来,始终不渝地探索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特点和规律。2004年,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与清华大学出版社共同推出了《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4》(简称CFC2004);2006年,又共同推出了《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6》(简称CFC2006),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1988年起,我们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组织编写了《计算机基础教育丛书》,邀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学者先后编写了多种教材,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丛书出版后,迅速受到广大高校师生的欢迎,对高等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广大读者反映这套教材定位准确,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符合大学生的特点。
1999年,根据新世纪的需要,我们又在原有基础上组织出版了《新世纪计算机基础教育丛书》。由于内容符合需要,质量较高,该套丛书已被许多高校选为教材。丛书总发行量达1000多万册,这在国内是罕见的。
最近,我们又对丛书做了进一步的修订,根据发展的需要,增加了新的书目和内容。本丛书有以下特点:
(1) 内容新颖。根据21世纪的需要,重新确定了丛书的内容,以符合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要求。本丛书除保留了原丛书中经过实践考验且深受群众欢迎的优秀教材外,还编写了许多新的教材。在这些教材中反映了近年来迅速得到推广应用的一些计算机新技术,以后还将根据发展不断补充新的内容。
(2) 适合不同学校组织教学的需要。本丛书采用模块形式,提供了各种课程的教材,内容覆盖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各个方面。丛书中既有理工类专业的教材,也有文科和经济类专业的教材;既有必修课的教材,也包括一些选修课的教材。各类学校都可以从中选择到合适的教材。
(3) 符合初学者的特点。本丛书针对初学者的特点,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出发点,强调实用性。本丛书的作者都是长期在第一线从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师,对学生的基础、特点和认识规律有深入的研究,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说,每一本教材都是他们长期教学经验的总结。在教材的写法上,既注意概念的严谨和清晰,又特别注意采用读者容易理解的方法阐明看似深奥难懂的问题,力求做到例题丰富,通俗易懂,便于自学。这一点是本丛书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
(4) 采用多样化的形式。除了教材这一基本形式外,有些教材还配有习题解答和上机指导,并提供电子教案。
总之,本丛书的指导思想是内容新颖、概念清晰、实用性强、通俗易懂、教材配套。简单概括为:“新颖、清晰、实用、通俗、配套”。 我们经过多年实践形成的这一套行之有效的创作风格,相信会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本丛书多年来得到了各方面人士的指导、支持和帮助,尤其是得到了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各位专家和各高校老师们的支持和帮助,我们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本丛书肯定有不足之处,竭诚希望得到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
欢迎访问谭浩强网站
丛 书 主 编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会长
谭 浩 强
本书第一版自2000年首印,迄今已发行100万余册,并获得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许多高校选用本书作为数据库课程的教材。
1998年推出的Visual FoxPro 6.0中文版,已具有全面支持Internet和Intranet应用的功能。但由于当时国内Web数据库的普及率还不高,局域网也主要采用工作站/服务器模式而不是今天流行的客户/服务器模式,所以第一版内容基本未涉及网络数据库。进入新世纪以来,微软公司相继推出了Visual FoxPro 7.0~Visual FoxPro 9.0等新版本,进一步完善了对Web数据库前端应用的支持。为此,本次再版把重点放在加强网络应用上,同时增强关系数据库的基础理论,以满足高校数据库公共课——“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的教学要求。考虑到学校和读者的差异,特分编为以下两种教材。
1. Visual FoxPro及其应用系统开发(简明版)
书中着重介绍 Visual FoxPro 6.0的单机应用,在对第一版删繁就简的同时,增加了对网络应用基本概念以及关系数据库基础理论的简要说明。本书适用于非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或高专、高职学生作为数据库公共课教材,或作为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辅导教材,以及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人员的参考用书。
2. Visual FoxPro 及其应用系统开发(第二版)
书中全面介绍Visual FoxPro 6.0的单机应用与网络应用,简要介绍Visual FoxPro 9.0的新功能,同时加强关系数据库的基础理论。本书可供上机条件较好的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数据库公共课教材,也可供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专业作为“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的教材,并可作为网络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人员参考用书。
每种教材均配有“电子教案”和“习题解答与实验指导”。作为当今唯一的既兼容SQL、又保留本身“自含型”语言的PC数据库开发环境,Visual FoxPro 也为初学者提供了一个适用的、容易入门的教学平台。它包含“结构化”和“可视化”两类程序设计,支持程序执行和交互操作两类工作方式,既可通过辅助工具实现用户界面的可视化设计和部分程序的自动生成,又可通过COM组件实现对多媒体应用和Web应用的支持,从而覆盖了可在PC上实现的、涉及数据库开发的主要常用技术。
本书第一版就已明确提出,数据库公共课要以掌握系统开发为最终目标,并据此在全书采用了“语言基础—程序设计—系统开发”三段式结构。本次改版继承了上述行之有效的方针,将全书分为三篇。通过适当的内容选择和结构安排,循序渐进地展示出Visual FoxPro 的开发方法与强大的环境功能。
本书共14章,内容依次为:数据库系统概述、初识Visual FoxPro、表的基本操作、查询与统计、结构化程序设计、菜单设计、表单设计基础、表单控件设计、表单高级设计、报表设计、系统开发实例、客户/服务器应用程序开发、关系数据库原理和Visual FoxPro 9.0 简介。本书由史济民主编。与第一版相比,新增了绪论和最后3章。其中数据库系统概述一章由史济民编写,客户/服务器应用程序开发一章由汤观全、史济民合写,关系数据库原理一章及Visual FoxPro 9.0一章分别由张露、汤观全编写。其余各章分别由第一版的编者修订。限于编者水平,书中不足之处,诚恳希望读者提出改进意见。
编者
继《FoxBASE+及其应用系统开发》与《FoxPro及其应用系统开发》两本教材之后,《Visual FoxPro及其应用系统开发》又与读者见面了。
作为前两本教材的姊妹书,本书保持了前两本书的结构与风格,同时在内容与重点上又有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继续遵循由“语言基础-程序设计-系统开发”组成的三段教学法
将全书10章划分为上、中、下三篇。对多数人来说,学习Visual FoxPro(以下简称VFP)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掌握VFP应用系统的开发技术,但是从初学语言到学会系统开发技术要跨越几个台阶,不可能一步到位。三段法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前两本教材迄今已累计印刷90万册,足见这种编写方式受到了读者的认同。
(2) 将程序设计的重点从面向过程转向面向对象
在PC机数据库系统Xbase家族中,VFP是第一个全面支持面向对象程序设计(OOP)的数据库语言。本书中篇除了用一章简介传统的结构化程序设计外,其余5章均结合VFP 6.0的工具着重介绍OOP方法,并穿插讨论了OOP的基本概念,使读者从感性到理性逐步熟悉OOP的思想与方法。
(3) 利用交互操作来实现OOP的思想,是VFP的又一特色,也是本书的特点。
作为微软公司可视化系列的一员,VFP将早期Xbase数据库语言从以命令方式为主的交互操作首次转变为以图形界面操作为主的可视化程序设计。本书从上篇起,就用较多的篇幅描述交互操作方式,使之在书中反复出现,逐渐深入人心,为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并体会到可视化程序设计的优越性创造了条件。VFP 6.0拥有近500条命令、200余种标准函数,而且涉及到OOP与可视化程序设计等许多新概念。为了编写一本包括系统开发且篇幅适中,既可自学又适于课堂教学的教材,编者在本书的结构安排、内容选择上均煞费苦心。我们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像它的前两本姊妹书一样,继续得到高校师生与广大读者的欢迎。
本书由史济民主编。史济民编写了第1章和第3、4、10章的部分小节,并承担全书的策划、修改和定稿。其余部分均由汤观全执笔。书中例题均在VFP 6.0中文版环境中运行通过。鉴于本书覆盖面较宽,篇幅紧凑,编者水平有限,有些观点与选材难免不当,诚恳希望读者不吝指正。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