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制约农村发展的重大瓶颈之一是农村金融问题。2006年2月21日,中央公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农村金融改革的重大历史任务,意味着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必将出现重大突破。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尽管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有了比较好的基础,各类金融机构在农村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覆盖了绝大多数行政村,但投入仍然严重不足,效率不高,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比较差。

在我国农村,农民的经营规模非常小,农户的数量极其庞大,这就意味着小规模、分散化是目前农村金融市场需求的主要特点。同时,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和金融供给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性,特别是乡镇以下的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和服务单一。2002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从县以下农村地区撤并营业网点和机构后,更加剧了农村金融市场尤其贫困地区农村金融市场的供需矛盾。农村金融市场供给和需求的不协调,亟待进行农村金融市场的创新。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接受汇丰银行资助,围绕为期三年的“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项目,组织师生进行了第一年的农村调研。2006年7月10日至21日,在48位学院领导、老师、研究生和辅导员的带领下,组织学院大二学年170名学生分别到青海、新疆、甘肃和河北四个省区的29个县,开展了大规模的暑期社会实践与调研活动。10天时间,师生们共走访170多个村庄、1500多家农户、近50家企业、30多家金融机构,并与当地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及学校举行座谈会80余次。同学们围绕调研课题搜集了大量有价值的基础数据,对四省的农村金融现状、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以及教育水平都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10天的调研,让师生们深刻地体验了西部,认识了农村,了解了农民,也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历史责任。

本书精选了2006年各个调研支队学生们撰写的小队论文和个人论文。未来两年,随着研究项目的推进,我们还会陆续出版学生农村金融问题调研的论文集。在本书中,大二的学生用稚嫩的笔记录了他们在四省区农村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他们尝试着将所学到的现代经济学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应用于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农村金融问题,为进一步学习研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奠定了基础。

在本书的最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师生要特别感谢汇丰银行的支持和赞助,还要特别感谢四个省(区)的省(区)委省(区)政府以及我们所走访的29个县市的政府、金融机构、相关企业和农户,感谢他们对我们调研工作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这份情怀必将化作经管学院师生关注和研究“三农”问题的持久动力。

刘玲玲

2006年11月7日于清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