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本考核训练册是中等职业教育文化课--“语文”课程形成性考核的主要依据,与《语文》教材(周冠生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语文(上)》的书号为ISBN 978-7-304-05041-2, 《语文(下)》的书号为ISBN 978-7-304-05043-6)配套使用,是“面向21世纪中等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培训创新教材”系列教材之一,具有很强的实操性。形成性考核是“语文”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反馈学习信息、提高学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保证。

结合“语文”课程的要求与特点,《语文形成性考核训练册》的编写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1. 以《语文》教材的内容为检测范围,紧扣教材出题。

2. 以《语文》教材的单元为单位,针对每个单元编写一套测验试题,《语文》上册、下册各出七套测验试题,每套测验试题满分为100分。

3. 每一套试题紧扣相对应的《语文》教学单元,以单元开篇“学习指导”中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为重点,以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为主要目的,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4. 检测的题型包括填空、选择、判断、阅读理解和写作五种题型,考核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包括对语文基础知识(字词、语法、修辞、作家、作品、阅读写作知识和方法等)的记忆,对选文内容、写法的分析理解,对文言文重点词、句式、翻译的掌握及对文言文内容、写法的理解,对写作能力的训练等。  本课程由中央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组织考核,采用平时形成性考核和期末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总成绩满分为100分,其中,平时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终结性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总成绩满60分为及格成绩。

平时形成性考核依据形成性考核训练册的布置和要求完成,考核成绩占总成绩100分中的30分。

形成性考核成绩的计算方法是: 单元测验的成绩总和,除以单元测验总次数(7次),获得的平均分数再乘以形成性考核的权重系数(30%) ,得到最终成绩。

计算公式描述如下:

形成性考核成绩=[7次测验的总成绩÷7(测验总次数)]×30%

例如,某学生7次单元测验的总成绩为420分,除以7次,得到平均成绩为60分,再乘以30%,等于18分,也就是说该学生本课程这一学期的平时形成性考核成绩最终为18分。

形成性考核成绩(此表由任课教师填写)

单元测验得分测验总成绩平均分(测验总成绩÷7)考核得分(平均分×30%)教师签字一二三四五六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