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受到了理论界和教育界的普遍重视。然而,目前微观经济学的教材虽多,但适合应用型本科的微观经济学教材却凤毛麟角。如我们在采用目前非常流行的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时,受学时因素的影响,只能重点讲解需求理论、效用论、生产论、成本论和产品市场理论等内容,而对生产要素市场理论、一般均衡论、福利经济学等内容则只好一带而过,甚至不讲。

  为此,我们在建设应用型本科微观经济学精品课程的过程中,提出了以下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框架(图01)。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从应用型本科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坚持科学性、应用性与先进性的统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纠正了以往本科教材过分追求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深奥和过分抽象的倾向,重点集中在了该图上半部分相关内容,同时兼顾下半部分相关内容。

图01微观经济循环流动图与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框架①

微观经济学鸟瞰图中S为供给,D为需求,E表示供需均衡状态。

可以归纳为“122”,即一个中心、两个主体和两个市场。

  一个中心:指供需价格决定理论。

  两个主体:指消费者和厂商。

  两个市场:指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与此相对应,全书分为八章,第一章经济学导论,是经济学的入门篇,重点介绍了经济学的研究内容、西方经济学的体系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供需理论,即讲图01中央的一个中心,需求、供给和供需均衡的相关理论(含价格理论和弹性理论);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效用论),讲图01左侧方框中消费者的需求行为,即用效用理论解释需求曲线背后的消费者行为;第四章厂商行为理论(含生产论和成本论),讲图01右侧方框中企业的供给行为,即供给曲线背后的生产者行为;第五章完全竞争市场和第六章不完全竞争市场,分别从完全竞争和不完全竞争两个角度讲解图01上方椭圆形中的产品市场行为;第七章要素价格理论,概要性介绍图01下方椭圆形中生产要素市场的需求与供给;第八章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是由微观经济学向宏观经济学过渡的承上启下篇。

前言

微观经济学

  本教材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应用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贯彻“精、新、实”的编写原则,以“必需、够用”为度,精选必需的内容,其余内容引导学生根据兴趣和需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自学。本书的编写突出了以下主要特点:

(1) 首次增加引入案例,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同步配套出版训练手册(微观经济学学习指南与习题册),学用结合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3) 采用结构式描述,易读、易懂、易学、易记。

  本书各章的基本体例结构如下:

  (1) 内容提要:概括本章讲解的主要内容。

  (2) 学习目标与本章重点:说明学习重点及学习收获。

  (3) 关键术语:本章需要重点理解的关键词汇。

  (4) 引入案例:目的是引入思维环境。

  (5) 本章正文。

  (6) 个案研究:穿插于正文中,通过个案加深对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7) 预备知识:简要介绍学习正文所需的预备知识。

  (8) 知识对比/知识回顾:文中采用了大量的知识对比栏,将前后文知识进行对比,便于学习理解和加深记忆。

  (9) 知识链接:在正文中介绍文中观点的来源。

  (10) 知识扩展/经济现象:概要给出相关扩展知识或介绍一些经济现象。

  (11) 本章小结:对本章主要内容和知识点进行概要回顾。

  (12) 本章内容结构:给出本章核心内容的体系结构。

  (13) 综合练习:分别包括名词解释、选择题、简答题、简述题、分析讨论题、案例分析题、计算题、实训项目等题型中的若干类型。

  另有更丰富的微观经济学学习指南(包括各种类型的习题、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成就、经济学国内外经典教材及阅读书目简介、经济类核心期刊目录以及对生活中一些典型经济现象的分析等)。该部分内容单独成册,同步出版,与本书配套使用。

  (14) 阅读书目:每章后列出5~8本阅读书籍,给出了深入学习本章内容的参考书籍。

  (15) 阅读材料:此类资料篇幅要大于个案研究和专论摘要,是相对比较完整的补充阅读材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正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微观经济学的学习方法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建立在严格假设基础上的逻辑完整的独立学科,关于微观经济学的学习方法并不是统一的、标准的,像其他许多学科一样,要因人而异。但编者通过十几年的教学,也总结出一些对初学者或许有些帮助的学习方法,希望能给读者一些参考和借鉴。

1.几点注意

  (1) 注意微观经济学的假设。微观经济学的结论,不管是宏观还是微观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严格的假设条件下的,背离结论的假设来讨论结论,甚至臆断结论的应用都是没有意义的,甚至是极端错误的。

  (2) 注意微观经济学在逻辑上的完整性。检验自己是否理解了一个经济学流派的思想,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闭上眼睛,看看该学派的理论在逻辑上是否完整,即是否能够自圆其说。

  (3) 注意微观经济学学科的独立性。微观经济的术语,即使在别的学科中也采用同样的表达方式,其意义往往也不尽相同。所以,利用别的学科的经验,或者从字面上,甚至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来理解微观经济上的术语是行不通的。

2.具体方法

  首先,要学会画图。可以发现,整个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的图形贯穿起来的,几乎每一章、每一节都有图形,而且,要想阐述一个原理,没有图形配合是做不到的。因此,在学习中,尽量把每一个图形都熟练掌握,并理解图形所代表的政策含义。许多题目即使没有要求画出图形也可以利用图形帮助解答。另外,答题时能用得上图形就尽量用上。

  其次,要理解记忆重要的概念。掌握概念是学好任何一个学科的基础,微观经济学中的概念比较多,但要每一个都一字不差地背下来是没有必要的,关键在于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用自己所掌握的经济学语言来阐述。

  再次,要系统化地掌握知识。微观经济学中涉及许多不同的学派,不同学派的理论模型、观点、政策主张都有一定的差异,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所以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去联想记忆。

  最后,要广泛阅读文献资料。微观经济学是一门分支很多的学科,同时也是学好专业课的基础,只要是开设微观经济学课程的专业,其后续的课程中都会多多少少应用到经济学的理论。所以,要广泛阅读文献资料,特别是与日常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学文献资料。本书及本书配套的习题指南里都列举了大量的参考书目。

本书既可以作为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微观经济学教材,也可以作为非经管类专业学生及经济学爱好者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入门书籍。

  本书由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刘平教授起草写作大纲并担任主编,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关明坤教授、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吴云勇教授、沈阳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李坚副教授、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窦乐老师担任副主编。具体分工如下:关明坤参与了第一章和第五章的编写,吴云勇参与了第二章和第六章的编写,李坚参与了第三章和第七章的编写,窦乐参与了第四章和第八章的编写,梁旭(辽宁中医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参与了第二章和第七章的编写。最后,由刘平教授统稿定稿。

  本书的编写出版得到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热情鼓励和大力支持,作者深表感谢!同时,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作者的八位学生也参与了部分章节的编写和资料整理工作,具体如下:赵新玲参与了第二章和第四章;王宇峰参与了第五章和第六章;范宇清、王莹莹参与了第三章;陈碧玉参与了第六章;朱晓旭参与了第四章;陈金瑶参与了第二章;朱金艳参与了第五章。在此,作者对他们的辛勤工作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为此向原作者表示诚挚的感谢。本书作者力图在书中和书后参考文献中全面完整地注明引用出处,但也难免有疏漏的地方,特别是有个别段落文字引自网络帖子,由于无从考证原文作者的真实姓名,无法注明出处,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写书和出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遗憾”的事情。由于种种缘由,每每在书稿完成之后,总发现有缺憾之处,本书也不例外。作者诚恳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指出存在的缺点和错误,提出宝贵的指导意见,这是对作者的最高奖赏和鼓励。

作者邮箱:liuping661005@126com,在此谢谢广大读者厚爱!

刘平

于李石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