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 吴承恩自幼聪慧过人,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因家贫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
贫困终老。
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以唐代玄奘法师赴西天取经的经历为蓝本,作品借助神话人物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改变现实的愿望,折射出作者渴望建立“君贤神明”的王道之国的政治理想,借助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经历的八十一难折射出人间现实社会的种种情况。小说在人物塑造上采用人、神、兽三位一体的塑造方法,创造出孙悟空、猪八戒等不朽的艺术形象。《西游记》的出现,开辟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书中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巧妙结合的特点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西游记》是古代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美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它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从十九世纪开始,它被翻译为日、英、法、德、俄等十来种文字流行于世。
《西游记》的故事情节想象大胆、夸张、离奇,甚至搞笑,同学们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才能做到真正读懂这部作品,做到开卷有益。
(1)细心领会唐僧师徒坚韧不拔、誓取真经的精神。唐僧师徒四人性格各异:师父唐僧为人心地善良、慈悲为怀,但迂腐固执;大徒弟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敢爱敢恨,反抗精神很强;二徒弟猪八戒憨厚老实,好吃懒做,贪财好色,但也敢于同妖怪作斗争;三徒弟沙僧是个老实本分、兢兢业业的人;另外,白龙马也是一个忠于职守、不怕吃苦、勇于奉献的好榜样。虽然他们性格各异,一路上矛盾重重,但都有着不怕任何困难、无比坚定的信念,所以他们能够圆满地完成取经大任。我们要学习的正是这种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我们就能轻易战胜各种困难,完成我们的任务。
(2)领会作品的浪漫主义精神,培养想象能力。《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浪漫主义杰作。作者的想象力极其丰富,比如刻画孙悟空,写他有七十二般变化,能腾云驾雾,能上天入地,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有着一双火眼金睛,能轻易识别妖怪,甚至能变成小虫进到敌人的肚子里,从而制服对手。另外,如来佛的法眼、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天上众仙佛的千奇百怪的法宝,以及各种各样妖魔鬼怪的阴谋诡计等,无不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这些奇特的想象在带给我们丰富的阅读快感的同时,也带给我们极大的启示。在阅读这部作品每一回的过程中,可以拓展自己的想象空间,将自己放入作品中,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可以想象自己如果是天上某位仙佛菩萨,打算怎样帮助唐僧,也可以想象自己是唐僧或孙悟空或猪八戒,打算怎样和妖怪作斗争,甚至可以想象唐僧师徒取经后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如此长期训练,想象力一定会大大提高。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品寓意。《西游记》是一部古代的神话小说,它反映的是明代中晚期的社会生活和制度。当时的时代背景是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处于末期,统治阶层为了挽救自己的命运,对于广大的文人和普通百姓采取了更加严酷的监控手段和残暴的统治。明代末期统治者设立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特务机构,抓捕、杀害了大量的无辜文人,许多人仅仅因一言不慎而被杀头。同时,他们对于老百姓的压榨和剥削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此时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又使人们意识到了自己生命的自由。民主意识逐渐萌芽,对统治者的反抗日益激烈。《西游记》所描写的天上地下的生活其实就是人间生活的反映。那些天上的仙佛其实就是当时的统治者的化身。而那些众多的妖怪其实就是当时社会上许许多多为非作歹者的化身,书中的妖怪分为三类:天上的仙宿下凡作乱;天上仙佛的坐骑下凡作乱;人间的动物修炼成精害人。这些妖怪往往和天上的仙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反映了当时奸臣当道、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状况。而孙悟空天不怕、地不怕的反抗精神,正是日益觉醒的时代民主精神的反映。他是作者热烈歌颂的对象。猪八戒贪财好色、爱占小便宜、懒惰自私的个性,则是当时小市民普遍存在的性格特征。作者对他进行了善意的讽刺。而像佛祖的弟子向唐僧师徒索财的情节,则是当时社会拜金主义盛行的现实反映。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批注加以分析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这部名著读懂、读透,才能真正有所收获。带着这几个问题,让我们跟随唐僧师徒走进故事中,去获取其中的乐趣和“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