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本书在传播学“断面”理念的指导下,开展多维视角的跨学科网络语言传播研究可以对网络语言的生发、演变、规律、传播途径、传播方式、传播行为保持足够的透视性。网络语言传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因此有必要从其每一个“剖面”入手,抽丝剥茧,层层推进,深化研究。第一,本书采用语言学理论对网络传播的对象——网络语言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义,发现其特点和规律,并对其表现形态进行合理分类; 第二,对网络语言在网络空间的各个主要领域的表现形式做出合理的描述和解释; 同时,使用语用学理论分析并解释网络语言传播的主体——网民使用网络语言的基本原则; 第三,运用符号学理论对网络传播的基因——网络语言符号的能指、所指及意指做出进一步的说明和解释,阐释网络语汇结构、意义及其变异问题; 第四,运用社会模仿理论和发端于进化论的模因论,研究网络语言模仿、复制、传播的基本规律与途径; 第五,运用传播学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基本理论,结合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和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研究并阐释网络语言传播的基本问题,以及网络言语传播行为失范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

本书在真实记录、客观描写和理性阐释网络语言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科学、合理的梳理,明确了网络语言的产生、性质、特点、功能与传播规律,厘清了网络语言传播中彼此缠绕的诸多问题,挖掘了网络语言在各种网络通信方式中不同的表现形态与意义滥觞,以及使用原则; 找寻到了网络语言的传播规律并达到科学的结论: 

网络语言籍由网络的各种通信方式而产生,凭借网络传播符号表达的形式可能性而发展,经由模因而播撒,通过网民群体而传播。网络语言表现出了高度的去中心化、平面化、部落化、碎片化和草根化特征,此乃网络语言生存的土壤和传播基础。在网络传播中,传播符号的形式生产与意义创造成为网民才智的开放式自由竞赛。网络传播的大背景,网民社会文化心理的驱使,技术逻辑的演变,传播环境的制约导致网络传播符号的形式与意义的膨胀与流失。网络模因传播成为网络语言传播的基本途径,凭借各种网络通信方式,网络语言广为流传。网络上的“圈”或“群”把网民划分为一个个自由的社交组合群体,在这样的群体中,网络语言呈现“多”、“杂”、“散”、“匿”的特征。对于自然语言来说,网络语言既不是超越,更不是替代,而是网络人际交流的补充手段。网络语言的存在使人类从新的视角看待语言与言语、口语与书面语、个人语言与社会语言的多重关系。网络语言是一种语言的杂糅现象,体现了语言简化与语言交融的发展规律。

本书克服了网络语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研究内容单一、重复研究多; 众多研究涉及网络语言的表现特点,没有探讨网络语言的全貌; 研究方法以随意例证为主,缺少科学的调查和实证分析方法的运用; 以往研究仅停留在网络语言现象描写的表层,而没有上升到理论解释的层面; 四是以个例为基础,缺乏多角度、跨学科的研究; 语料陈旧,缺乏对网络语言的动态追踪与记录。

本书的完成,承蒙众多老师、朋友、同学、同事和学生的帮助与支持。我要特别感谢中国传媒大学陈卫星教授,没有他的悉心指导和学术教诲,此书面世则会遥遥无期。陈教授多次通读本书书稿,在理论框架、学术高度、研究方法乃至修辞文饰等方面提出了非常中肯、扼要肯切的修改意见。同时,我将深深的感谢献给中国传媒大学刘利群教授、胡正荣教授、柯惠新教授、孙英春教授、刘燕南教授、邓炘炘教授、龙耘教授、隋岩教授、刘宏教授、麻争旗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陈力丹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教授、展江教授,复旦大学童兵教授、黄旦教授、陆烨教授、千龙网周科进老师,西北师范大学张儒林教授、陈冠英教授。感谢他们在我的学术道路上所给予的学术点化与无私教诲。

感谢中国传媒大学于杨老师、孟丽丽老师和黄云蔚老师为本书成型付出的辛勤劳动。感谢中国传媒大学陈锐博士,他为问卷设计作出了诸多贡献。感谢中国传媒大学任孟山博士,他为本书的完成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感谢黄典林博士、黄华博士、陈娟博士、朱振明博士、庄琴芳博士、张建中博士、竹琳博士、邹妍艳博士、王宁彤博士、徐桂权博士、李丽博士、傅蓉博士以及陕西师范大学许加彪博士,他们为本书提出了富有见地的修改意见。

感谢西北师范大学给予我的支持与鼓励。感谢西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副院长赵鸿章副教授和马威老师,他们为语料库搭建和数据处理付出了大量心血。感谢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宁振业副教授、王灏副教授,白丽梅副教授、王国礼副教授,感谢他们为本书所作的校改和资料搜集工作。

感谢甘肃农业大学袁陇珍老师,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刘波、刘芳、马冬梅、张婧、胡正妍帮助我搜集语料,感谢张婧、陈文婷、何娟、杨昊昕、王虹等同学为语料录入付出的汗水和劳动。同时我也将诚挚的谢意奉献给开展问卷调查的学校和老师们。

感谢我的同事张中祥同志、武和平教授、张生庭副教授、刘全国副教授,他们在我外出学习期间,分担了我的工作,保证了我的学习和撰写时间。

感谢在网络语言研究领域默默耕耘的学者与同仁们,拙著得以成形,得益于他们的学术探索,文献之多,未尽列举,谨表谢忱。

深深感谢献给我的家人。年逾八十的父母亲、年逾七十的岳母,是你们给了我巨大的精神支持和鼓励,我才踉踉跄跄走到了今天。我要将特别感谢献给我的妻子靳琰,她为本书的校勘、文献收集与数据整理付出了大量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