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编者深感“试验”的思维模式对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意义。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试验”起到的巨大作用。

编者以为,试验不能没有测量,但测量不仅仅出现在试验活动中,试验活动也不仅仅是测量。除了测量,试验还有许多其他内容,例如“模拟”及试验装置设计制造、数据处理等。

本书以这个认识为纲领,将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第1章至第3章,介绍与汽车试验有关的基础知识。第1章的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思考汽车技术、汽车工业发展与汽车试验的因果关系。第2章以基本知识的提法,对汽车试验的“模拟”、测量、数据处理三个部分做了简单介绍,但术语改为“运行”。事实上,汽车试验都要使试验对象进入工作状态,再测量有关参数。第3章介绍试验系统的特性,是基础知识的核心。在本书中,试验系统包括试验对象、试验装置、测量及控制系统三个子系统,系统特性的理论知识不局限于测量系统。

第二部分为第4章至第7章,介绍汽车试验系统的测控子系统组成方面的基本知识,包括选用测量仪器。由于测量仪器、控制系统都是非常专业的技术,不可能在汽车试验技术一类课程中详细介绍,因此本书采取详略结合的内容处理方法。在第4章中,把汽车试验常用传感器、测量仪器、控制系统的电路单元和显示、记录装置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作用一并加以概括介绍; 在第5章至第7章,对常用传感器、测控子系统的主要电路单元、显示与记录装置展开详细讨论。

在教学中可以只安排第4章,特别是对于少课时情况。编写第5章至第7章的目的主要是给读者提供一些参考资料,方便他们使用有关知识。

第三部分介绍汽车试验装置方面的基本知识,由第8章和第9章构成。汽车试验装置的共性是“模拟”。由于汽车试验的范围很广,试验装置的种类也很多,而试验装置结构更是“八仙过海”,各有巧妙,因此,第8章中只能概括地介绍试验设施的组成、原理结构以及功率吸收装置等,并简要说明了汽车试验场的基本情况。在第9章,通过介绍几个典型的技术标准,说明汽车试验的依据和设计方法,并讨论汽车试验的共性与规律。

第四部分为汽车试验数据处理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第10章和第11章。因为误差分析的内容很多,而本书介绍的内容侧重于试验数据的置信度,因此,第10章没有起名“误差分析”,而是叫做“试验数据误差的基本概念”。第11章简要概括地介绍了动态、静态试验数据处理方法的基本理论知识,并给出应用实例。

衷心感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汽车工程学院的同事们。虽然编者独力完成本书,但编写过程中,同事们给予了许多帮助; 同事之间的切磋交流,使编者得到许多启迪。

衷心感谢各种参考资料的作者和编者,尤其是其他教材的作者。参考资料和本人的见解、知识互相印证,使本书避免了过多失误。

衷心感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校提供了本书编写的各种物质条件。

衷心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他们的大力支持和辛勤劳动使本书得以出版,并因为出版社认真细致的编辑和检查校对,修正了本书原稿存在的许多错误。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编者力求使内容能够较全面、系统地体现汽车工程试验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技术进步,对读者朋友的实际工作或学习有一点切实的帮助。但因自己才疏学浅,水平和能力有限,挂一漏万在所难免,编者在这里敬祈读者朋友不吝赐教。

张珏成2017年7月于上海松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