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代福平博士在学位论文《基于现象学视角的体验设计方法论》的基础上,又用两年多的时间进行修改和补充,形成这部专著《设计现象学启蒙》,即将付梓,我十分高兴。这是他设计哲学研究的阶段成果,也是他设计现象学研究的一个开端标志。
这本书的特色是,将现象学与设计学融合起来,形成设计现象学的理论视野。正如现象学在人文社科其他领域的应用过程中已经形成艺术现象学、技术现象学、文学现象学、现象学美学等理论范畴那样,作者致力于耕耘设计现象学。设计现象学既是对现象学哲学可能性的一个新拓展,又为设计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作者从设计学和现象学所共同重视的“体验”入手,对现有的设计理论和实践现象作出了新解释;同时又从人的体验需求和现实生活的矛盾中,看出设计的新可能,并将其中的逻辑呈现出来,从而形成他的设计理论观点。这些理论观点带有哲学的思辨性,但又和我们生活中的直观体验紧密结合—这也正是现象学的魅力所在,因而给人的感觉是既有趣又有启发。
比如,对西蒙的经典论述“凡是以将现存情形改变成理想情形为目标而构想行动方案的人都在搞设计。生产物质性人工物的智力活动与为病人开药方或为公司制订新销售计划或为国家制定社会福利政策等这些智力活动并无根本不同”[1],作者认为,西蒙实际上是运用现象学的还原方法,悬置了具体的设计对象,看出了设计的本质是把现有状态改变成更理想的状态。西蒙对设计内涵的描述,表面上看是对设计活动的共性进行归纳深层次上看,是对设计的本质直观。
又如,作者注意到,桑普森和布坎南都提出了人际交互概念,虽然前者立足于服务设计,后者立足于广义交互设计,但殊途同归,都把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作为设计的对象了。在此基础上,作者不仅发现了从产品设计到服务设计再到组织设计的逻辑必然性;更重要的是,作者还提出了精神交互的概念,由此形成人机交互设计、人际交互设计、精神交互设计这样一个逐层深入的交互设计理论模型。
再如,诺曼在《设计心理学》中探讨过日常人们的排队现象,认为人们在等待中所产生的焦虑是因为缺乏反馈。但在星巴克,顾客横向排队为什么感觉焦虑少、体验好?用作者的现象学空间体验理论就能这样解释:横向排队和纵向排队时,虽然顾客都和咖啡师同处于店内空间,但实际上对空间的拥有感不同。横向排队的顾客能够“经受”(身体参与感受)咖啡师的操作空间,感觉到服务者和自己是在同一空间(即使离得很远,也能看到),而纵向排队的顾客不能够“经受”咖啡师的操作空间(即使快轮到自己了,也看不到)。对一件在自己不能参与感受的空间里发生的与自己相关的事,顾客就会有焦虑感。
这些解释和重构,使人们从一个现象中看到了普遍的原理,
从而在遇到同类现象时也能洞察其中的问题。这样深入浅出的分析在书中比比皆是,让人们体会到,现象学细化、深化了人们的感觉,对设计研究非常有用。
本书在总体结构上是按照体验本身、时间、空间、交互活动这一逻辑顺序展开的,分别论述了体验的逻辑、内时间体验、现象空间体验、精神交互体验中的设计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方法论。此外还特别探讨了设计伦理问题,提出了设计实践的“道德律”。最后总结论述了现象学方法对设计思维的深化和对设计教育的启发。
设计从其本质来看,既是实践的思想,又是思想的实践。
目前,业界非常关注设计思维,但设计思维并非一种机械性的操作流程,而是人们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思想过程。无论是设计理论研究还是设计实践操作,都需要思想的洞察力。
现象学为激发、保护人们的思想洞察力提供了哲学方法论基础。可以说,现象学方法是设计思维“工具箱”中一个必备“工具”。为了让人们了解这个“工具”并自由、自觉地使用它,作者用了一本书的篇幅。
我同意作者在自序中的说法:“这是一本为设计师的自由而呐喊的书。”
愿读者喜欢这本书,并从中获得自由的共鸣!
本书是“设计思想论丛”中新出的一本。衷心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纪海虹主任对本套丛书长期以来的大力支持!
辛向阳
同济大学长聘特聘教授、XXY Innovation 创始人
2022年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