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FOREWORD

  

  

  随着公共部门改革的提速,政府的开放性和透明性不断增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从理念思维到技术工具都在快速更新。本书是为满足读者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需求,为建立和完善适应国际潮流、适合中国国情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学科体系而进行的探索。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以国家行政组织为主要对象,依据法律规定对其所属的人力资源进行规划、录用、任用、使用、工资、保障等管理活动和过程的总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建立在全新的现代人力资源理论和管理思想上的,它是对公共部门人事行政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全面更新,它不同于传统的人事行政管理,无论是在管理内容、管理原则、管理方法还是在管理部门的地位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一般人力资源管理的共性,但由于公共部门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益取向的公共性。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不允许谋求其部门的自身利益,公共管理包括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以公共利益为其最基本的价值取向。

  (2)管理行为的政治性。以政府为核心主体的公共部门掌握社会公共权力,在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中起关键性作用,所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不可避免地具有政治性色彩。

  (3)管理层级的复杂性。以政府为核心主体的公共部门,是一个纵横交错、层级节制的庞大的组织结构体系,这就决定了公共部门在人事管理权限的划分、人力资源的获取、配置、使用等方面都具有私人部门所不可比拟的复杂性。

  (4)绩效评估的困难性。公共部门的产出是公共物品,大多数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特点,无须通过市场就可以消费,并且难以量化,难以确定个人在其中的贡献份额,因此,对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进行绩效评估就存在一些技术上的困难。

  (5)法律规制的严格性。公共权力具有两重性,既可以用来实现公共利益,也可以用来谋取个人私利。因此,必须以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加以严格的规范,在各个环节上以法律形式予以约束,依法进行管理。

  所以说,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政策性、理论性、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管理学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工作流程,熟悉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

  本书的特点是在充分吸纳国内外优秀教材编写体例长处的基础上,坚持教育与学术性研究的平衡、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平衡、“公共部门”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平衡,以突破传统人事行政管理的藩篱,实现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本书在体系安排上新颖、别致。为方便教学,每章都配有本章关键词、学习目标、互联网资料、实务指南等内容,在章末配有本章小结、思考与练习、HR测评、案例学习,便于学生深刻理解和学习掌握。在编写中遵循和突出以下特色。

  (1)理论的系统与前沿性。针对高等学校的教学要求,本书在内容上力争涵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内容及主要活动,保持理论的系统性,同时,尽量收集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与技术的最新进展和作者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与同类书相比更体现人力资源管理与时俱进的特点。

  (2)理论与实践平衡。“实务指南”和每章末配有思考与练习题,便于学生深刻理解和学习掌握。为配合章节内容,在大部分的章末增加了相关的“HR测评”,对部分章节的案例进行了更新,突出体现在阐述理论的基础上,增加实战的操作方法和步骤,并用案例加以佐证。

  (3)网络与教材互动。在互联网上搭建一个编者与读者教与学的互动平台,将最新理论成果、策划案例分析、课程简介、课程特色、教学大纲、本书介绍、教学课件、作业习题、课程试卷、学生作业、学生作业展示及课程相关资料展现在网上,形成教与学互动,课程资源共享。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和借鉴了大量的相关书籍和论文,在此谨向这些书籍和论文的作者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本书获得上海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温州实践基地(编号:5413303202)和上海市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编号:S1201YLXK)及其沪江基金(A14006)的资助,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老师为本书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谨此表示特别的感谢!由于编者的水平和经验有限,本书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恳请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葛玉辉   

  2015年12月

  

  

  

  

·II·

  

·V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