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经济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你审视它,从中不仅会看到经济发展的进程,还能看到社会结构变革的轨迹与公平正义发展的程度。社会的发展从经济体制的变革起步,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的经济体制、经济理论、经济政策经过无数次的变革,才发展到今天。每一次变革,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博弈。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推动力量。在中国经济史发展的过程中,还能看到另一类英雄———理财家、改革者———的身影。他们孤独而清醒地站在时代的前沿,思考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犹如大海中的一盏灯塔,引导着在茫茫大海中迷失方向的航船驶向彼岸。如果将国家经济比喻为大海中的一艘航船,那么这些最先觉醒者无疑就是舵手。
管仲、商鞅、桑弘羊、刘晏、王安石、张居正,这六个人物,正是这一类英雄。
管仲相齐,大力整顿内政,调整农业生产关系,创建盐铁专卖制度,制定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发展手工业及对外贸易,率领齐国走上富国强兵之路。他是中国改革之父、理财之父。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采用残酷血腥的方式推行变法。确定“农战”的国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实行盐铁专卖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政策,仅用十九年时间,就使秦国魔术般地崛起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秦孝公死后,继任的秦惠王恨透了商鞅,将他施以车裂之刑,五马分尸。
桑弘羊是一位天才理财家,他所推行的几项经济政策,如盐铁专卖、均输制度、平准制度、酒类专卖等,为汉武帝弄到了大把大把的银子。汉武帝文攻武卫,花钱如流水,如果没有这位弄钱高手做后盾,根本就玩不转。
刘晏出任中央财政最高领导人,正是唐朝经历“安史之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国家财政极度困窘的时候。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革漕运,保证京师长安的粮食供给,构筑了大唐的生命线。随后他改革盐政,为中央财政开辟了取之不尽的财源,硬是把大唐经济从崩溃的边缘拽了回来。
王安石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是他的战斗口号。可惜他缺乏宰相气量,难容不同意见,个性固执偏激,被人称为“拗相公”。他书生气十足,充满了理想主义,身为宰相却动不动就要撂挑子,这样的个性特点放一般人身上算不了什么,但放在宰相身上就很要命。这是王安石的悲剧,也是宋朝的悲剧。
张居正为人矜持,沉默少语,喜怒不形于色。他管理经济工作的诀窍是“开源”“节流”。他很“抠门”,皇后要钱他敢不给,皇帝要钱也敢说不,而且敢从富人腰包里掏钱。在他执政的十年间,国库充盈,“太仓粟可支十年”,大明因此如日中天。
这六个人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经济改革家,在国家经济陷入危机之时,他们挺身而出,锐意改革,凭着超人的智慧和过人的胆略,一次又一次地使国家从困境中走出来。
先驱者之所以能引领时代经济的潮流,在于他们能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对历史的进程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研究这方面的学问,并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了学一点历史,在探求历史经济规律的过程中,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以期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本书不是一本专业的历史论著,也不是研究理财家的学术著述,因此笔者不评论每一场改革的意义,更不教读者如何改革、理财。笔者只想还原每一位经济先驱者的本来面目,让读者了解一段历史,通过了解思考一下自己的事业。
作者于纽约
2018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