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超)高频数据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不仅改变了市场原有的交易方式,还对金融资产的定价及市场的微观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频交易所带来的流动性增强、异常波动增多等新特征,要求投资者、监管机构和研究人员及时适应市场变化,一方面要提高对风险的管控能力,进一步优化资产配置,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市场运行规律的研究。因此,对当前我国衍生品高频特征的研究就显得十分有意义。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市场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金融衍生品市场在金融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应运而生,衍生品市场从无到有,经历了从商品期货到金融期货的发展过程。目前,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中期货、期权及ETF期权等衍生产品日益丰富,无论是市场深度还是广度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其中以上证50期权和沪深300期货交易最为活跃。产品的丰富必然带来交易的多样化,市场的微观结构特征也必然受到冲击。因此,《金融(超)高频数据建模与分析》从实证的角度,在价格发现和波动率建模两个方面总结、归纳市场高频特征与规律。
对价格发现的研究由来已久。价格发现的功能主要是指在新信息的作用下,多个市场价格通过动态调整,重新形成均衡价格的过程。价格发现是期货市场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功能,也是期货市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功能。
《金融(超)高频数据建模与分析》分上篇和下篇。上篇以上证50期权为研究对象,研究期权产品的价格发现功能,检验期权期货的市场功能,探究价格发现功能的时变性和日内效应,揭示影响价格发现功能的主要因素。
在下篇中,我们专注于沪深300股指期货日内高频波动率的研究,这是由于沪深300 股指期货流动性强,吸引了众多高频交易投资者参与其中。高频交易离不开风险管理,而日内高频波动率是风险管理的核心指标。在波动率的各种估计方法中,以ARCH/GARCH类模型最为成熟,应用也最为广泛。但高频分析必然会伴随市场噪声干扰,如何平衡噪声干扰和市场信息的影响,则需要优化抽样频率并评估预测,然后对不同模型的预测效果做评价。日内高频波动率具有哪些特征?如何估计?如何建模?哪种抽样间隔最优?这是下篇内容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这类研究的现实意义十分明显:运用波动率的变化规律可以管控风险,优化投资组合,甚至有助于制定适当的监管措施。
从《金融(超)高频数据建模与分析》结构看,前6章为上篇,介绍了《金融(超)高频数据建模与分析》所涉及的基础理论,主要讨论价格发现的功能,内容包括多时间角度分析、市场微观结构和宏观经济信息对价格发现功能的影响等。后5章为下篇,主要讨论波动率建模分析预测,内容包括ARMA/GARCH类的各种模型建模研究和波动率预测及其精度评价,最后对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趋势进行讨论,并给出一些建议。
《金融(超)高频数据建模与分析》是关于对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实证研究,通过高频数据建模与分析的方法讨论价格发现和波动率的一些特征,试图总结归纳其市场运行规律。一方面,希望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价格发现的功能,揭示风险和投资管理;另一方面,希望能够为监管机构的日常监管工作和政策制定做出贡献。
《金融(超)高频数据建模与分析》是作者进行多年研究与积累的成果,谨代表作者的观点,与作者所在单位无关。另外,因水平有限,书稿难免有疏漏,请各位读者予以指正,不胜感激。
编 者
2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