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前言
Preface to the 4rd Edition
十年前本书的第1版出版,十年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人生起起伏伏,花开花落,曾经看第1版的同学估计早就成家立业,人生已有建树,十年前,你在哪里?十年后的你呢?
内部控制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十年内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随着2017年6月《小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颁布,我国内部控制的治理框架规范已经基本搭建完成。《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是对不同行业、各类企业提出的一般性要求,具有普适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内控建设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由原先的单一企业主体向行政事业单位领域拓展。小型企业并不是现有企业内控规范体系的主要规范对象,我国小企业数量众多,且类型多样、差别显著,小企业如果完全按照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有关要求,开展内部控制建设存在适用性不强、实施成本高等问题。《小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出台和实施,有利于引导和帮助小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降低经营风险。至此,《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小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构建了我国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也就是说无论规模大小,还是营利或者非营利性质,我国的企业或者行政部门都有了一套可以参照的规范和指南。
近年来,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企业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一直纠缠不清,时而暧昧,时而清晰。2017年9月6日,COSO委员会颁布了期待已久的新ERM框架《风险管理框架——战略与业绩的整合》(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Integrating with Strategy and Performance),大刀阔斧改革后的2017年ERM框架彻底对此作了个了断,放弃原来的Cube结构,用一种新的类似于DNA螺旋的形状来展示ERM框架,更强调了要素间的彼此融合。在COSO公布的《常见问题》解释上,COSO表明两个体系并不是相互代替或取代,不存在孰优孰劣,两个体系侧重点不同,相互补充,虽然新ERM框架关注于内部控制之外的领域,但是内部控制框架仍旧是一种经历时间考验的企业控制体系,为设计、执行和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供了一个可行且合适的框架。
另外,第4版还增加和更新了一些中国上市公司的内控案例,以便给大家带来更多的以点到面的思考。
受篇幅所限,本书附录A~附录F(附录A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附录B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附录C 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附录D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附录E 小型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试行),附录F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内容整理成免费的电子资源,读者可在http://www.bjtup.com.cn上下载或发邮件到cbszcy@jg.bjtu.edu.cn索取。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也希望大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与实践相结合,以深入和扩展对内控的理解和认知。此版本还有尚需完善改进之处,敬请海涵并予以指正。
宋蔚蔚202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