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

新雅书院正式成立于2014年9月27日。当初我给书院取名“新雅”时,对新雅的未来抱有无限的憧憬和希望,希望通过新雅的创新实验,为全校的本科生培养提供可供参考的范式和经验,并在时机成熟时,在清华建成一所世界一流的本科文理学院,由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受益。"新雅的目标既不是牛津剑桥,也不是哈佛耶鲁,而是清华‘新雅'!"

“锐意其新,茹涵其雅;初成书院,风物秋华”,新雅2016级学生陈潇宁创作的《新雅序曲》,贴切地表达了书院成立的初衷和目标。新雅从成立之初起,就以“渊博雅正,器识为先,追求卓越,传承创新”为己任,以“更人文、更国际、更创新”为目标,致力于探索和实践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通专融合、学科交叉、养成教育为特点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新雅”,顾名思义,就是探寻和追求对中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具有参考价值的新时代的“新博雅”。

无论是通识课程的定位和发展,还是课堂之外的各类实习实践,年轻的新雅书院始终坚持中西、古今、文理的交叉与会通,重视跨学科、跨文化和跨文明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精心设计文理交叉、中西融合的高质量通识课程设置,推进具有较高认知挑战度和文化植根性的教学过程,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策划和安排海外游学和出行,有机有效地将“读书”与“行路”结合起来,培养全球化时代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跨文化认知和工作能力,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理想抱负、人文心智、跨文明理解力、全球胜任力和社会责任感,是新雅书院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和新格局的根本出发点。

放眼向洋,无间西东。如果说古代丝绸之路是中西贸易的漫漫商道,那么对于游学海外的新雅学子来说,21世纪的新丝绸之路则是横跨中外高等教育和中外文明的桥梁和纽带。从牛津到剑桥,从哈佛到麻省理工,从伦敦到米兰,从美国到德国,再到东南亚和北非,同学们在老师和辅导员的带领下,带着心灵之眼和跨文化之镜,不负韶华,踏歌而行,携手游走在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不同区域之间,他们在特定时空里的所见所闻与课堂上的所学所论,遥相呼应,相激相荡;书中所写、心中所思照亮游学路上的每一次发现和惊喜,而路上所得、眼中所见则激活书中的每一篇文字与传说,各种新知识、新观察和新思考在此催生萌发,或许将有一天,昔日播撒的种子会如期绽放出鲜活绚丽的花朵:

“异国于我而言是一种交杂的存在,既有初见时的新奇,也有面对不同生活的思慌……我相信,中国故事不会只有这一种讲法,或外交实践,或学者探讨,无数中国人都在自己的领域向世界表达着中国的故事”(王静姝);“在去意大利之前,我只知道那里的建筑艺术多美好,然而在每天天不亮就和操着各种语言的商贩工人们一起挤上公交车的时侯,我才更加明白,建筑只有和社会底层需求结合的时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力量"(张园);“伦救慢悠悠的下午茶和鸽子总会提醒我,中国有比英国更悠久的历史和更大的经济潜力,也要有一天让自己的年轻人不必碌碌于生计,而可以悠闲自在地享受艺术与生活……海外经历在拓宽了我的视野,增进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同时,也使我为中国现有的成就感到骄傲,激发了我建设祖国的热情”(彭中尧);“有些东西从书上看到和从外国同学那里听到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这让我感到更加真实,也更有冲击性"(冯伟嘉);“牛津茧说课程较专,但其tutorial system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自信表达等能力依旧会有足够的培养与历练,这些又何不是通识教育重点培养的目的呢?”(陶云松);“只有真正置身于某种特定的文化并且切实地感受到那种“culture shock’之后,才能体会到这个世界的“多元性’和‘可能性”何在”(潘烨靓);“这次伦敦之旅始料未及地成为了我艺术启蒙中的重要一课,而整个的艺术启蒙绝对是新雅带给我最珍贵的收获之一”(郑智);“在哈佛的学习时光可以用纯粹二字形容,每天在实验室和图书馆和常去的餐馆之间来来回回,令人真切地感受到一种单纯而美好的探索之感,其中的意义感和成就感是难以磨灭的。这段美好而充实的经历对于我将是一生的重要回忆"(肖子燕);“西雅图人的眼光是长远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任何一个新想法都要受到支持,这个想法首先必须是有前景的,并且要从骨子里就与众不同。这座城市的本身便传达出了创新的精糙:用沉稳去找准时代的脉搏,再用一丝浪漫去跳出常规,发现新的天地”(吴钟灵);“什么是全球胜任力呢?我个人以为,除了跳脱出猎奇心态和刻板印象、真正去理解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做一个与邻为善的全球公民这一基础以外,我们作为青年一代应该去思考影响整个人类社会而不仅仗是一国以内的重大问题,并最好能够为这些问题的解答贡献自己的智慧;这在当下这个强调科技进步的时代——科技是无国界的——无疑具有重大意义"(股乐天)。

莫为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思想一旦被赋予翅膀,便可企及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同学们细心敏锐的观察和发自内心的感悟,是他们走出国门,叩问东西的第一步,虽然稚嫩,但却鲜活踏实,其高度和跨度预示着今后发展和飞跃的高度和跨度。无论是一所大学、一座城市,还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虽然只是同学们跨界旅行的一个个驿站,但对每位新雅人而言,新雅岁月的跨语际、跨文化和跨文明游走却是一段抹不去的共同体记忆。随着异国他乡的流光溢彩在机翼后方疾速远去,同学们对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便进入新的航程。对每位同学而言,在将自己的所观、所感、所思诉诸笔端,并化为超越自我、砥砺前行的动力的那一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书写大学,创造价值,由新而雅,由通而专,由新雅而远方的万里征程便再度鸣笛启航了。

借此机会,衷心感谢牛津大学新学院、圣彼得学院、贝利奥尔学院、莫顿学院、摄政学院、彭布罗克学院、三一学院、罗德奖学金基金会、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语言中心、LSE100教学团队、雅典大学校长办公室以及清华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清华大学学生全球胜任力发展指导中心、清华大学共青团委、清华大学新雅书院CDIE.教学团队等中外机构及其所有同道同行的大力支持和协助。

本书封面由清华美院校友于妙设计,封面绘画《小城科莱沃》由清华美院教授、新雅书院首批通识课程“艺术的启示”任课教师李睦老师创作,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谨以此序致敬我亲爱的妈妈高明女士,母亲对我工作的全力支持和悉心帮助将永记心间,天长地久。

曹  莉

2022年2月于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