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言(第2版)

《城市管理学》出版已过去将近十年。这些年来,城市管理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城市管理理论研究也有了一些新进展。首先,数字经济和信息技术对城市管理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新型技术的应用,使城市管理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学界对于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不仅探讨了城市管理的理念重塑和模式创新,也探索了新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其次,城市治理体系建设,尤其是公共事务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新的城市公共需求种类不断增加,而多样化发展的城市公共需求对城市公共治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城市治理模式、公共空间管理和公共服务质量等问题日益提到城市管理议程上来。与此同时,相应的研究成果也大量涌现。最后,高质量的城市人居空间环境已成为人心所向。城市改善人居环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是现代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研究表明,提升城市人居品质,逐步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城市才能真正走向内涵集约、宜居宜业、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在此背景下,针对城市管理的发展趋势及相关研究的新进展,笔者更新和改进了原版教材的内容,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增加“智慧城市管理”一章,从数字城管到智慧城管,讨论了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城市管理形态的平台实现、关键技术、系统建模与实现路径。在“城市主导产业选择、产业结构调整及其转型”一章中,新增了“产业互联网规划与数字化转型”的内容,阐述了产业互联网的本质、构架、发展规划和转型方式等。

(2) 在“城市治理模式及其再造”一章中,增加“城市多元协同治理”的内容。城市治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传统上由政府主导的线性管理模式不能有效应对城市复杂系统的治理问题,城市治理模式面临全面的制度创新。因此,这部分内容讨论了城市多元协同治理的多元主体特征和现实逻辑、协同治理模式选择和创新机制的构建,初步分析了政府、营利性组织、社会组织、公民等各种利益相关者如何构建城市治理结构。

(3) 删除“城市水环境的改善与治理”一章,以“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为题,重写了本章内容。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是应对城市环境问题的一种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基于此,本章全面介绍了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的一般机理、模式和由城市环境管理向综合治理转变的方式和路径。

(4) 为了突出人居空间环境在现代城市管理中的重要性,我们对“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人居环境改善”一章进行了全面修改。同时,基于我国城市人居环境改善的现实需要,在“城市开发、更新改造与空间发展”一章中,增加了城市更新与旧城改造、特色小镇的规划与建设、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与建设等内容。此外,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空间组织”一章中,增加一节“城市邻避设施选址及其规划建设”,这部分内容也与人居空间环境密切相关。

(5) 除了上述更新之外,笔者对原版内容的诸多方面都做了进一步修订。比如,城市竞争力管理的主体理论、公私合作治理模式及其应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人居环境改善、城市保障性住房供给、社区管理与城市人居空间营造、城市工业园区与产城融合、新城建设等,有些章节的修改幅度比较大。

总之,第2版更新和改进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尽可能地把握城市管理的发展趋势,充分展现城市管理学研究的新进展。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从城市管理研究的方向看,城市管理与社会、生态、人文等学科的交叉研究将会逐步增加。城市管理正在从最初的以经济发展为主导,逐步转变为经济、生态、社会、人文并重。这种管理方向的转变,有助于解决城市管理中面临的一系列现实问题,以突破城市管理的某些瓶颈。因此,城市管理研究的学科交叉融合应该成为我们接下来关注的一个重点。

笔者在修订本书的过程中参阅了一些资料,在此向相关作者表示感谢。限于时间和水平,本书难免存在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指正。反馈邮箱:shim@tup.tsinghua.edu.cn。

编者

2023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