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前言

前    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教学论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重建本土文化特色的教学论体系的呼声不断高涨,传统教学论体系面临严峻挑战;另一方面,如火如荼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在实践领域为教学理论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与发展成为教学理论发展的基本走向。我们希望通过本书,为教师提供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基于上述考虑,本书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特点:①针对性。舍弃大而全的教学观念,把立足点放在学校,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②实践性。从“教材”转向“学材”是本教材编写的取向,在编写过程中也遵循了这种理念。实践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在编写体例上,打破全篇叙述式的死板模式,增加了本章学习目标、核心概念、学习指导等栏目,便于学习者自学;第二,在内容上引用最新的实践案例,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的思路。③主体性。在编写过程中,我们转变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观念,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在具体内容中增加了典型案例,供学习者学习借鉴。在每章最后增加了实践课堂环节,为学习者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④可持续性。为了使学习者了解更多的信息,增加了推荐阅读、拓展阅读栏目,便于学习者拓展知识领域,开阔视野。

  根据学科发展的实际,本书做了相关修订。修订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适度更新内容。此次更新部分推荐阅读的内容,将新的研究成果呈现给读者。②内容和媒体的融合。本书将典型案例、拓展阅读、实践课堂以二维码的形式呈现,便于读者阅读。

  本书是教师教育系列教材之一,主要面向师范院校本科生或在职教师。

  本书是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李朝辉任主编,王志彦、谢翌、姚玉香任副主编,李朝辉、谢翌、姚玉香、王志彦负责全书的策划、组织与统稿工作。具体分工如下:李朝辉、刘妍编写前言、第一章;李虹编写第二章;刘树仁、田宏伟编写第三章;马军编写第四章;纪国和、王传明编写第五章;于成业编写第六章;姚玉香编写第七章;宋立华编写第八章;李朝辉、张丽娟编写第九章;王丽娟编写第十章;龚冬梅编写第十一章;王志彦编写第十二章;李卓编写第十三章(电子版)。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吉林师范大学有关领导的支持与关心,同时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以及相关人员对本书的出版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另外,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还参考和借鉴了国内同行和兄弟院校的相关成果,在此也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