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其城镇化速度令世界瞩目。1978年至2023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数及城镇化率分别从1.72亿、17.9%提高到9.33亿、66.16%,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07个百分点,城镇常住人口数增加了7.61亿。数据说明,中国目前已经转变成城镇人口占主体的国家,这是发达国家需经历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中国乡村的社会关系同样发生着变化,这一点格外引人注意。 随着外出务工/进城、农村人力要素/劳动力的转移,以及乡村旅游民宿经济,乡村休闲、康养等产业的发展,中国乡村的“空心化”及休闲康养化趋势进一步显现,导致了中国传统乡村以血缘、乡风民俗和乡邻关系为纽带连接而形成的差序结构“熟人社会”,正逐步被以利益联结为关联,以规制、契约为纽带连接而形成的新乡村社会形态—这里我们称之为“陌新社会”—所替代。
这一转变过程不仅体现了乡村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也反映了城乡融合过程中乡村社会的重新组织和调整。传统的乡村社会依赖于村民之间的长期交往和信任,村庄内部以血缘和亲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稳固的社会网络。然而,如今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外出务工,年轻劳动力大量流失,乡村的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与此同时,城乡融合趋势加强,城市人口和资本涌入乡村,带来了新的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乡村社区逐渐变得更加多元和复杂。外来人口的增加打破了传统的社会关系,乡村社会中的“熟人”逐渐被“陌生人”取代,村民之间的信任基础开始发生变化。原本以人情和习俗为基础的治理模式,难以应对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和不断变化的经济形态,这就促使乡村社会向“陌新社会”转型。在这个新的社会形态中,社会关系更加契约化,村民之间的交往更多地基于利益和规制,传统的乡土情感被淡化,而以市场经济和法治规则为基础的关系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这种转变不仅改变了乡村的社会面貌,也对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新乡村到底是什么样的?“陌新社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乡村社会结构?如何适应这种嬗变?带着这些问题和好奇,我们进行了持续观察和深入研究。本书从立题到完成历时4年多,研究团队成员在深入实地调研、广泛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多次讨论反复斟酌,厘清脉络,深入研究分析。成稿以后,几易其稿,反复打磨,大的修改就进行了8次之多,可谓历经修改—提炼—深化,最终定稿!
全书力图把握和突出以下特色。
(1)创新性。一是紧紧围绕中国乡村,围绕如何实现乡村振兴这一主题,力图对当下中国乡村进行一个全方位的扫描,力争对当下中国乡村给出一个立体式全息画像。二是特别注重当下中国乡村案例的总结,以提取出中国乡村最具有代表性的特质。
(2)前瞻性。一是结合目前乡村振兴战略,从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乡风文明、有效治理、生活富足、美丽乡村等方面,对未来中国乡村发展之路进行了全方位展望。二是远景分析、超前研究,在预判中长期大势大局之后,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及预期影响进行先导性分析,并及时给出破解的思路与办法。
(3)理论指导性。一是结合实际,围绕当下乡村生产、乡村生活,乡村治理、乡村文化,乡村人和物、乡村组织,准确把握中国乡村发展的现实需要,以全面、丰富、扎实的信息支撑,阐释当下中国乡村发展中的真问题。二是理论的提炼、归纳和总结。三是解疑释惑,确保提供的当下中国乡村画像以及未来之路思路经得起推敲检验,对现实中国乡村发展、乡村振兴实践工作有启发,有指导作用。
(4)学理性。侧重理论论述+文献分析+案例分析+数据分析,定性分析+定量分析。
现将成果以《嬗变:乡村中国》呈现出来,并作为我们“乡村中国:从发展到振兴丛书”的第一部,以飨读者。
特别感谢研究团队王钰晴博士富有成效的组织沟通工作,特别感谢4年多来研究团队郭思含(第一章)、高荣(第二章)、林上(第三章)、方程煜(第四章)、张佳伟(第五章)、钟雅晴(第六章)、苏冠颐(第七章)、崔慧敏(第八章)、彭高杲(第九章)、刘奕辰(第十章)等全体成员辛勤努力地工作。特别感谢北京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及光华管理学院各位同仁的大力支持,特别感谢丛书编委会各位同仁的大力支持,特别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辑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特别感谢所有为本研究提供过支持和帮助的人,恕不能一一致谢!
在此,再次对所有提供帮助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雷明
2025年2月于北大燕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