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电子政务:基础、框架与趋向》教材出版发行已经7年了,其间有万余名读者选购,并给出较为中肯的评价,有许多读者认为教材比较系统地涵盖了电子政务领域的主要内容,编写体例适合教学应用,可以满足学生和社会读者自学了解电子政务概貌等。对此评论,编者自感书中尚有很多不足和亟待改进之处。因此,从教材面世之际,即开始着手收集“十三五”期间电子政务领域的诸多学术成就和实践成功案例,特别是在东北大学研究生院、教务处、文法学院的支持下,通过积极申报国家、省市优质教材,多次参与相关学术讨论,与同界编写心得交流,一部更为系统、完整和翔实的电子政务教材架构、内容和要点逐步清晰起来,经过与多位感兴趣和擅长不同电子政务领域教学、科研和实践的人士沟通、商讨、互促,《电子政务:基础、框架与趋向(第2版)》定稿。
我国在“十三五”期间电子政务领域的发展是空前的,是具象的,实现了诸多真正意义上的突破,如电子政务真正体现出系统集成优势,数据得到充分共享,办公效率空前提高,特别是在疫情肆虐情况下,实现了在线化、一站式行政审批、行政服务,最大限度降低了疫情等不确定因素影响,确保国家和社会平稳有序运行。电子政务开通三级政务服务网,极大推动了国家行政机构改革进程,推动了放管服的落地和有效执行,更成为优化营商环境和突显服务型政府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志。电子政务正从单一的政务服务活动开始转向全面的虚拟数字政府建设。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电子政务建设和探索,历经曲折发展终于在“十三五”期间逐步达成从目标愿景向应用实践的具体转变,并且成为推进政府创新和维系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重点。面对“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电子政务也面临创新发展和突破瓶颈的抉择问题。各种新技术、新应用可能给电子政务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广大市民也从被动接受应用电子服务开始转向借助政府网络平台积极参与网络问政和政民互动。电子政务已经成为维系政府、市民和其他组织间的重要纽带,更是在非常时期确保政府运行和发挥服务职能不可替代的“韧性”桥梁。
编者从2004年开始研究和从事电子政务教学工作,对象是公共管理专业(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网络教育行政管理本科生)以及MPA(当时的课程名称还是“计算机信息基础”),当时主要选用赵国俊、姚国章、徐晓林等老师编著的教材,教学内容主要就“电子”部分展开。2006年底,全国MPA“电子政务”教学工作会议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标志着MPA电子政务教学重点转向“政务”。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体现出不同时代和任务需求背景下,电子政务研究重点和指向的改变,是电子政务不断进步和更趋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发展。在之后的教学科研中,编者得到国内电子政务领域诸多前辈和友人的指导点拨,不断开辟电子政务方面的新认知、新视野,如有幸成为吉林大学张锐昕老师教材编写组成员,承担电子政务法规政策部分的编写;参加清华大学孟庆国老师的数字治理学术研讨会,阐释关于电子政务文化治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在东北大学召开电子政务专题研讨会上,众多学界同仁莅临指导;等等。
借此诸多有利因素,编者“电子政务”课程不断结出累累硕果,先后获得东北大学研究生教育科研计划课程建设入选教材、东北大学百种优质教材、东北大学教改优秀课程及优质慕课。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辑多次鼓励编者立足高校专业教学和党政培训需要,推陈出新再版教材,更好地满足教学需要。基于上述种种思考和条件激励,经过大量的讨论、文献收集、征询意见,逐渐形成本版教材的编辑特色:一是作为基本教材,满足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学习需要;二是具有独特的教材体系,突出公共管理类专业教材特色;三是浓缩概括当前学术界关于电子政务研究的最新成果;四是给选用教材的老师提供最大便利化,如数字教材、数字案例、课程PPT版课件和课后练习题参与答案等。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本教材来自一线教师的多年积累和授课感受,本教材的再版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一线授课教师,使其讲好基础知识,提升实务应用以及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教材在章节后附录部分,增设了三个附录:一是课堂实训,即帮助老师如何指导学生上好这门课,指导学生参与互动,提高课堂知识讲授效果;二是实验手册,在充分结合实验课程特点和电子政务实验要求基础上,为大家提供了电子政务实验手册,引导教师结合具体课程实验,有目的和侧重点地提高课堂实验效果;三是课堂panel演训流程、要素与组织实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课堂panel是东北大学教学改革重点立项项目,经过三年实践,基本厘清课堂panel的体系和教学要点,供广大师生实践体验。
本教材尽管是再版教材,经过一系列的整合借鉴,融会贯通,博采众长,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本教材力求在理论和应用之间做好衔接,既可满足本科生、研究生的学习需要,也能满足MPA深入理解电子政务需要,但这确实容易顾此失彼;教材编写做了很多内容之间的融合汇编,目的是突出电子政务当前的变化和未来趋势,但一些内容可能存在理解和实践偏差,需要经过教学应用来发现问题,以期待下次再版时进行纠偏。
此外,教材再版编写中难免存在一些疏漏,敬祈各位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反馈邮箱:wkservice@vip.163.com。
陈德权
2023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