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簡帛文獻與古代文史研究叢書”序
由竹或木製成的簡牘以及絲質的繒帛,是紙張普及之前中國最主要的書寫材
料,古人常將之合稱爲“竹帛”,其中以《墨子》一書中所説的“書於竹帛”一語最爲有名;唐代詩人章碣《焚書坑》詩中的“竹帛烟銷帝業虛”一句也長期爲世人所傳誦。今人則常把“竹帛”一詞改稱爲“簡牘帛書”,或者徑稱爲“簡帛”,這兩種稱謂應該説都比“竹帛”顯得更爲貼切,因爲簡雖然一般是用竹或木製成,但是在一些特殊的場合,古人還曾使用過銅、鐵、鉛、銀、金、玉等材質的簡,只是使用的數量和場合比較稀少而已。比如在三國時期,公元 275年,吴郡(今蘇州一帶)就曾發現過用銀製作的簡,長一尺,寬三分,上面刻有年月等字,吴國末帝孫皓以爲是祥瑞,於是下令把年號改成了“天册”(見《三國志·吴書三》),意思是上天賜給的簡册,這也是中國古代唯一一次因爲簡的發現而更换年號的事件;至於用黄金製成的簡,最有名的則是 1982年在嵩山峻極峰所發現的武
則天時期的投龍金簡,係唐代統治者祈福於天地山川的真實反映。
簡帛的使用非常久遠,而且延續了很長的時間。至晚從殷商開始,人們就已
經用簡來書寫記事;帛的使用至少也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一直到南北朝以後,簡
帛才逐漸被紙張所取代。可以説,在長達二千多年的歷史歲月中,簡帛一直是中
國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載體,所使用的時間甚至比紙張要更爲長久,中國早期的歷
史文化記述,在一定意義上來説可謂一部簡帛的文化史。
簡帛資料在古代即已時有發現,特别是西漢時期在山東曲阜的孔子故宅所發現
的孔壁中經和在河南汲郡發現的汲冢竹書,對於中國的學術發展産生了深遠的影
響,有關的討論一直延續至今,但是與之相關的竹帛實物都未能流傳下來。 20世紀
以來,全國各地出土了大批簡帛資料,不僅讓我們有機會親眼目睹了兩千多年前的
古人珍貴的手寫文獻,也爲研究古代中國歷史文化打開了另外一扇重要窗户,簡
帛學這個學科也隨之得以建立,并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近些年來,簡帛的發現在時間上更爲迅速,在區域上更爲普遍,許多學者甚
至用“井噴”一詞來形容目前的簡帛發現盛况,相關的整理、保護與研究工作也
得以更深入開展。這其中, 2008年入藏清華大學的清華簡是一批以“經、史”類
典籍爲主的書籍,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前所罕見的重大發現,受到
清華簡地理文獻匯證
了海内外學者重視,對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文獻學等許多學科産生了廣
泛深遠的影響,成爲當今文史學界的一個研究焦點。
2016年,由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承擔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
項目“清華簡與儒家經典的形成發展研究”正式得以立項(項目號: 16ZDA114),
本項目旨在將清華簡進行整理出版的同時,對其中的《尚書》《逸周書》《繫年》
等重要典籍進行深入的考釋與研究。科研人員以清華簡的這些新材料爲核心,結合相關的楚系簡帛材料、金文及其他考古材料進行綜合考察,并與傳世文獻相印證,探究這些經典的形成、發展以及其他一系列重要問題,力争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在本項目進行期間,多位參與工作的中青年學者還就出土簡帛文獻做了不少專題研究,特别是運用二重證據法,在簡帛文獻對古代文史研究的推動方面做了許多很有意義的闡釋,取得了一批出色的成果。爲此,我們特地組織編輯了這套“出土簡帛文獻與古代文史研究叢書”,以便讀者更好地瞭解他們所做的工作和所取得的成果。當然,這些學術成果中也一定還存在一些不足和缺憾,也希望能够
得到大家的批評和指正。
劉國忠
2025年 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