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病原微生物是可以侵犯人、动物引起感染甚至传染病的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立克次体、寄生虫等。同时,病原微生物作为生物资源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传染病防治、科研、教学、药品和生物制品生产等工作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条件,是保障国家生物安全的不可替代性的重要战略资源。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新发突发传染性疾病仍然是人类面临的重大健康威胁。在传染病防控应对过程中,相关机构和科研团队采集、积累、保存了各类病原微生物及其感染性材料。如何科学、规范管理,最大限度安全、有效地保留、利用这些珍贵的病原微生物资源不仅对于传染性疾病防控至关重要,而且关系到国家生物安全科技创新发展,事关生物资源自主可控与科技自立自强。近年来,病原微生物资源库建设工作得到快速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生物信息、人类遗传资源保藏、菌(毒)种保藏、动植物遗传资源保藏、高等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等方面的生物安全国家战略资源平台,建立共享利用机制,为生物安全科技创新提供战略保障和支
撑”。因此,如何在确保生物安全前提下,提高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质量和转化应用能力是当前我国生物安全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迫在眉睫。
为适应我国生物安全形势和发展需要,进一步提升我国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能力建设,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作为国家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保藏中心/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依托单位,在总结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相关科研项目多年产出和工作经验基础上,组织全国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领域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共同编写了《病原微生物资源系统保藏学》。本书明确和强调了资源保藏工作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并首次提出系统保藏学概念。系统保藏学是利用系统观念,通过管理、技术和应用等多学科、跨领域交叉融合,促进资源保藏、转化与应用,支撑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确保国家生物安全的交叉科学。
系统保藏学主要体现在管理全覆盖、技术全流程、共享全方位三个方面。管理全覆盖是系统保藏学的基础,即通过规范资源保藏体系、组织机构、规章制度与设施条件建设,确保在生物安全、科研伦理等基础上推动资源保藏与利用。技术全流程是系统保藏学的核心,即围绕病原微生物收集、鉴定、制备、编目、储存等保藏全过程,研发和利用表型、基因型等鉴定与质控,以及低温生物学等多层次技术方法,提升资源质量和长期储存能力。共享全方位是系统保藏学的目的,即通过健全完善保藏所涉及的提供方、保藏方和使用方等三方受益机制,建立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共同体,在保护各方权利和利益的前提下,促进和提升资源利用水平。作为推进我国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工作的思路和抓手,系统保藏学的提出有助于进一步清晰保藏工作的发展定位和思路举措,有利于新时期我国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工作全面开展和整体推进。
本书共由基础与理论、方法与实践、建设与运行、共享与应用四篇组成,对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工作进行了系统性阐述,理论内容由浅及深,实践方法丰富实用。第一篇基础与理论包括3章11节,介绍了生物资源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价值,国际病原微生物资源保护规则以及微生物保藏机构历史与现状。第二篇方法与实践包括12章64节,内容涵盖病原微生物资源获取与保藏、生物信息学技术,以及资源编目、数字化等内容。第三篇建设与运行包括9章53节,重点阐述了保藏机构建设和运行管理,介绍了保藏机构设计、设施设备配置、生物样本库质量与能力要求、智能化平台管理等内容。第四篇共享与应用包括4章31节,重点介绍了病原微生物资源标准化,数据和实物资源的共享机制,以及病原微生物资源在体外诊断、疫苗研发、临床检验、药物筛选等多个方面的需求与应用现状。
本书是我国病原微生物资源领域多年理论与实践积累、沉淀的重大成果,是国内外第一本有关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的学术专著,旨在为从事病原微生物资源研究、保藏及利用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提供全面而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南。同时,本书有助于进一步促进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的建立与发展,为推动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工作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形成卫生健康领域新质生产力,确保国家生物安全发挥积极作用。本书是2022年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生物安全与生物资源能力体系建设丛书”的重要衍生项目,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C2602200)和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经费支持。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也得到了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国家疾控局科教国际司、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等单位领导,以及各编者所在单位领导、国内外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领域权威专家的支持和指导,在此深表感谢!
由于经验有限,本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妥之处,敬请读者和相关专业人士批评指正,以便在下一版本中修改完善,持续推进我国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专业学科发展,助力国家生物安全保障。
魏 强
202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