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审过程中,实践教学是工程教育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计算机网络是高等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在学习过程中,读者普遍感觉计算机网络较为抽象,难以理解,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缺少实践方面的训练。
本书由两篇共16章组成,第一篇(第1~8章)是虚拟篇,安排了8个实验内容,涵盖交换机、VLAN、RIP路由协议、OSPF路由协议、NAT等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理论课程的理论知识,尤其是网络模型中低层的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的相关理论知识。第二篇(第9~16章)是实体篇,安排了 8个实验内容,在组建局域网和交换机配置管理的基础上开展应用层实践,包括DHCP、DNS、WWW、FTP和电子邮件服务器的架设与应用。
本书各实验均分为4部分。第一部分是知识准备,介绍该实验所涉及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第二部分是实验目的与实验环境,除了介绍实验目的外,还结合实际工程应用(模拟场景)设计了实验的网络场景。第三部分是实验步骤,介绍整个实验的配置、验证过程和步骤。第四部分是思考题和实训记录与分析,结合不同的网络场景设计了实训记录与分析的各类表格,供学生填写记录;思考题有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解决复杂网络中的工程问题。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1) 集虚拟实践与实体实践于一体。虚拟篇偏底层,既可用于教师课上实践教学,也可用于学生课后自学实践操作;实体篇偏应用,可用于教师课上实践教学。每个实验涉及不同的网络技术或知识,将虚拟篇与实体篇相结合,就可以构建面向一般企业的计算机网络复杂工程应用。
(2) 融合课程思政。本书采用国产网络设备(神州数码、华为)和国产网络模拟软件(华为的eNSP)开展实践设计,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达到课程思政的效果。
(3) 易于实施。本书的虚拟实践对实验条件要求较低,实体实践给出了多种网络设计方案,以便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可根据自身学校的网络环境进行调整,使本教材的虚拟实践和实体实践环境门槛低,易于实施。〖3〗(4) 配套资源丰富。与本书配套有多层次立体化教学资源,涵盖教案课件、实践视频、实训记录与分析、基于工程认证的考核评价等线上线下资源,可方便教师开展线上线下教学。
本书可用于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课上教学,作为计算机网络实践的指导书,也可用于课下辅助,通过学生自学实践助力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理解。本书也可用于高等院校教学。
本书共16个实验项目,建议虚拟篇教学课时为16学时,实体篇教学课时16学时,两篇既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使用。
本书第一篇由王艳编著,第二篇由杨玺编著,岳溥庥参与部分实验环境设计,全书由杨玺统稿。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敬请各位同行、专家和读者指正。
编者
202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