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当看到《罕见病叙事医学:爱,有力度》的定稿时,我轻轻地点了点头,一丝微笑在唇边浮现。
毫无疑问,一部书,无论薄厚,它的名字都非常重要,因为书名于书而言几乎是最核心、最精萃的凝练,宛如人的心脏、大脑。
回想在准备第一部罕见病叙事医学书籍时,面对罕见病,我们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2018年5月,由国家5部门联合发布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包含121种罕见病),完成了首批中国罕见病的认定。次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建立全国罕见病协作网,10月开始罕见病病例诊疗信息登记工作。2020年1月设立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办公室,9月设置第二届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委员会。转年3月,建立了全国罕见病质控中心,落户北京协和医院。2023年2月,中华医学会罕见病分会成立……
但即便如此,面对与罕见病,“四难”依旧比较明显——
首先,甄别困难,相同罕见病在不同年龄及疾病时期表现不同、首发症状不同、受累主要器官系统不同。其次,确诊困难,罕见病种类异常繁多,还有大量尚未发现和/或并未明确的疾病。再者,治疗困难,罕见病有效药物及干预手段相当匮乏。最后,预防困难,罕见病与遗传等多因素有关。
这“四难”是需要克服的痛点和亟待逾越的沟壑。
那时我想,既然医疗是“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即便罕见病无法尽早筛出、很难初诊确诊、暂时无药可医,我们对罕见病的患者及其家庭的医疗之“爱”却是赤诚的、深厚的、无微不至的,这意味着,当叙事医学遇到罕见病,必须首先要确保具有驱散严寒的“温度”。
而在筹划第二部罕见病叙事医学书籍时,“爱,有力度”几个字几乎是瞬间便闪现在我的脑海之中。
是的,2023年9月18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6个部门联合制定的《第二批罕见病目录》中,纳入了86种罕见病,涉及儿科、神经内科、血液科等17个学科。从2024年孤儿药的国内上市情况看,全年共批准29款罕见病药物上市,其中13款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程序得以加快上市。有14款出自中国药企,涉及肝豆状核变性等12种罕见病。令专家兴奋的是,包括AI药物研发等手段在内,国内约有210条罕见病药物管线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其中约38%已处于三期临床试验阶段。
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面对罕见病的“四解”——
要建设不同医疗机构分层级队伍,从核心至外围,由医疗到管理以破解甄别困难。可构建合理流程,固定相关热源,推动精准医学,集中力量以破解确诊困难。通过参与罕见病药物设计、研发、临床试验及效果评估以破解治疗困难。借助人工智能、基因检测等先进手段以破解预防困难。
在全社会的支持下,我们的力量在壮大,能够为罕见病患者提供更有温度、有质量的服务!
记得在设计第一部书的书封时,我刻意将金斑喙凤蝶制作成一侧翅膀完好,一侧带有破碎重组之感的样子。如果你关注的是破碎感,那是在提示大家,罕见病患者的生命是脆弱的;倘若你发现了重组感,那是在告诉大家,在全社会的支持下,罕见病患者将获得新生!
到了这部书,书封依旧采用的是我手绘的金斑喙凤蝶,所不同的是,金斑喙凤蝶已经由破碎变得完整,这是被治愈和恢复的过程,意在说明罕见病患者已经获得了康复的机会,正在获得良好的效果。而且我坚信,在不远的将来,与罕见病预防、诊疗相关的“奇迹”会越来越多。
掩卷,覃思。
也许还会继续吧,第三部、第四部……第N部罕见病叙事医学,也许就叫《爱,有深度》《爱,有精度》……《爱,有态度》。
随着我们能为罕见病患者提供越来越有价值的医疗服务,可以看到金斑喙凤蝶那闪着光芒的翅膀,因爱之名,翩然、翱翔。
刘 薇
2025年5月25日